历史人物故事3分钟演讲稿五篇-z6尊龙旗舰厅
历史人物故事3分钟演讲稿五篇
演讲稿是在一定的场合,面对一定的听众,演讲人围绕着主题讲话的文稿;关于历史人物故事3分钟演讲稿怎么写?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历史人物故事3分钟演讲稿五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人物故事3分钟演讲稿(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时间的长河中,闪耀着无数明星,这些明星,便是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对话历史人物,能得到很多关于理想的启示。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与历史人物对话,便告诉我们实现理想,首先要勇敢地在挫折面前站起来,永不言弃。春秋战国,是什么支撑越王勾践忍受夫差侮辱,让他挨过那难熬的十年,得以报仇雪耻?楚汉争霸,刘邦惨败于彭城之战,又是什么让他走出失败的阴影,摆脱痛苦的挣扎,重拾信心,赢得最终的胜利?他们回答我,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越在失败面前,就越不服输的力量。胜败乃兵家常事,在挫折面前我们怎能效仿项羽轻言放弃呢?这些历史人物告诉我,在实现理想的路上,这种心灵上强大的力量,能够支撑你逆流而上,愈挫愈勇!
“百学须先立志。”对话历史人物,告诉我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试问,周恩来为何有无穷的动力,支持他在乱世之中不懈学习?试问,在革命起义屡战屡败之时,为何孙中山能屡败屡战,从不放弃?周恩来告诉我,正是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促使他坚定地朝目标走去。孙中山告诉我,正是由于自己要拯救旧中国的明确目标支撑着他,才使他永不被击倒。这些历史人物告诉我,树立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前提,只有拥有远大理想,才有创造奇迹,书写辉煌的可能。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与历史人物对话,能激励我执着地追求理想。“秋风秋雨愁煞人”,鉴湖女侠,是什么让你毫不犹豫地留在革命前线,甘愿为此献出生命?“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少年不望万户侯的林觉民,是什么力量,能让你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他们给我的答案,便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革命是他们的理想,让她断然“轩亭洒碧血”,让他虽泪珠与笔墨齐下,但还是从容就义。与历史人物对话,让我隔着时空也感受到他们对于理想炽热的追求,感同身受,血液中也同样流淌着追求理想的热情,促使我奋勇向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历史人物对话,让我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永不言弃,让我勇敢地扬起理想的风帆,让我拥有热情与力量,执着地追逐理想。与他们对话,不断激励我们为理想而奋斗。
历史人物故事3分钟演讲稿(篇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七年级五班的衡奕铭,今天我为大家讲一个历史故事——《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又称大泽乡起义,是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hài]即位,即秦二世。秦二世是个昏庸残暴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更为沉重,刑法愈加严格和残酷。广大劳动人民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导致了起义的爆发。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佣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不巧,连日来暴雨不止,大水淹没道路,队伍被困在驻地。大伙屈指一算,到达渔阳已误了限期。秦法规定,误了限期,就要杀头。陈胜和吴广在一起商议:如果大伙逃走的话,逮住了要被处死;不如起来反抗暴秦,创立新国,也许还有活路。为了点燃起义的烈火,他们决定利用当时民众中的迷信思想,把大家组织起来。他俩马上取来一方绢巾,用朱砂写下“陈胜王”三个字,塞在一条鱼的肚子里,派人拿到集市上去卖。买走这条鱼的人,剖开鱼肚,发现了那块绢巾,吃惊地大喊起来。事情很快传开了,全队的人都感到非常惊奇。到了夜间,陈胜又派吴广躲在营房附近的神祠里,点亮灯笼,装作狐狸的声音叫喊道:“大楚兴,陈胜王!”第二天清晨,事情又传播开来。大伙交头接耳,议论不休,看见陈胜走过,个个都对他投以异样的目光。吴广素来对人亲切,同伴们都肯替他出力。这天,秦朝派来领队的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就在他们面前故意扬言要逃走,有心惹恼他们。果然不出所料,这两个军官大发雷霆。其中一个扬起鞭子使劲地抽打吴广,最后,竟拔出剑来朝吴广劈去。这时,吴广猛扑过来,夺过他手中的剑,反手把这个军官刺死了。陈胜趁机向前相助,把另一个军官也杀掉了。
陈胜对大伙说道:“咱们已经误了期限,照理是该斩首的。即使侥幸活下来,到那里服苦役,十人中也会有六七人活不下来。”陈胜勉励大家说:“当今天下豪杰不死则已,要死都死在轰轰烈烈的事业上。当王侯将相的,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咱们就此反了吧!”
士卒们听他说得有理,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听你指挥,你就下命令吧!”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借用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声称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愿望,给这支队伍取名叫“大楚”。陈胜和吴广都是河南人,他们率领起义军迅速攻下了好几个县城,由于不断有百姓参加,部队发展得很快,当攻占陈县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骑兵千余,战车六七百辆,陈胜就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向西进攻,命武臣北伐赵地,周市夺取魏地。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旧楚国境内,百姓和旧贵族也纷纷起兵反秦。随着反秦战争的发展,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陈胜变得骄傲,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再听从他的节制。后来起义军内部也发生分裂,陈胜、吴广分别被部下谋杀。其他的剩余起义军和刘邦、项羽的军队联合,张楚政权不复存在。虽然陈胜、吴广起义不到一年就败亡,但它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腐朽统治,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此后,各地农民起义军继续坚持反秦斗争,终于推翻了秦朝。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历史人物故事3分钟演讲稿(篇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选自《韩诗外传》卷九中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相信大家也不听过一回了,但我为什么还会再讲这个。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感触就非常深,我一直都想知道这就话是怎么来的,经过查找资料,我终于知道了这句话的出处。
孔子出行,听到有个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个人。”走近一看是皋鱼。他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路边痛哭。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里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首位,这是过失之一。为了我的理想,再加上为君主效力,这是过失之二。这些年因为有所成就繁忙的公事以及朋友之间的来往使我疏远了亲人,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而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请允许我从此离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亲人)吧。”说完皋鱼就辞世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辞行回家赡养双亲的门徒就有十分之三。皋鱼现实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警醒!趁着亲人还在,好好孝敬他们吧!
这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谢谢大家的聆听!
历史人物故事3分钟演讲稿(篇4)
孔子是我最崇拜的历史人物之一,但是一开始我并不太喜欢孔子,因为在学习课文时。时常会出现孔子的一些话,它们既长又难背而且不易懂,所以一开始我并不崇拜孔子,我崇拜孔子是缘自一个梦。
那天,乌云密布、风雨交加,我的心情如同当天的天气一般,糟透了……
那天早晨我来到学校,我的一个好朋友不知道什么原因,与我闹起了矛盾,我心里难过极了,一上午都没心情学习,回家后,我抱头大哭,哭着哭着,我的眼睛便朦胧起来,我睡着了。
在梦中,自己来到一个地方,正当我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一个人从我的身后轻轻推了我一下,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老者。我感觉好像见过他。一会儿我恍然大悟的惊叫道“孔子”,我喜不自禁,他似乎知道我的惊喜,微微一笑说是,还没等他说完,我便抢着说,这里是春秋晚期吗?你是不是儒家创始人?《论语》一书是你的著述吗,是不是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是不是还提出了人要宽容对人……我很惊讶,这些平时自己背不过的东西在我脑中倏忽出现,而且那么清晰,他回答我说是。在这里我和孔子交往了几天,我学会了许多知识,知道了许许多多有关他的事迹。他说人一定要好好学习,要学会用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学习时应该用心去学,在学习中寻找学习的乐趣,要苦中有乐,我又抢说了一句:“是不是要活到老学到老,一天晚上,我告诉了他自己与朋友闹翻了的事,他语气深长地对我说:人活着,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在平常生活中要宽容他人,包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不能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相比,要包容他人对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交到朋友。当孔子说完后我感觉到他真伟大了……
起来起来快起来,睁开眼,原来是妈妈,妈妈对我说上学时间到了,我迅速穿好衣服,以百秒冲刺的速度向学校跑去,口里带着微笑,到了学校自己对朋友说了对不起……然后我们就和好了。
晚上我回去想:自己以后要宽容对待他人,以后要认真学习……从此,孔子成为我最崇拜的历史人物之一。
历史人物故事3分钟演讲稿(篇5)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因遭家难,迁居鲁国。孔子三岁时死了父亲,十七岁又失去了母亲,家境贫困,没有机会受正规教育,全靠读书自修。他自幼好学,拜许多人为师,所以精通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等本领。
孔子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年轻时,曾做过管仓库、管牛羊的小官。五十多岁才当了鲁国的司寇(代理宰相)。但不久,因为政治见解不合,一气之下离开了鲁国,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孔子的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但他的政治主张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了壁,到陈、蔡小国更不必说。在卫国住了一段时间后,六十多岁又回到了鲁国,埋头讲学和整理古书。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倡“爱人”,一方面要统治者相亲相爱,加强内部团结”,另一方面也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能过分剥削压迫民众。孔子还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这“礼”就是周朝制定用来区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级的典章制度。他的思想,自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孔子的学生相传有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二人。比如子路、冉有、子贡、颜渊、子游、子夏、曾参等。孔子的学生多数出身贫贱,年龄参差不齐,有的与孔子几乎同年,有的与他相差三、四十岁,还有父子二人(如曾点与曾参)都是孔子的学生。做孔子的学生,学费低廉,只须十条肉干。孔子向贫贱的下层传播文化,并且教育学生“每事问”,勤思考,温故知新;他提倡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诱导启发的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到今天还值得学生和参考。孔子的另一大贡献是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以前有不少文献,他一面学习,一面加以整理,同时向弟子传授,经他整理的典籍有《尚书》(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周易》(古代算卦用书)等。他还根据鲁国的史料,编撰了一部编年史,这就是被后世称为五经之一的《春秋》,开创了私人修撰历史(最初史书由史官撰写,即所谓官修)。据司马迁《史纪·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于乱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但不被接受,所以发愤修撰《春秋》,寄托他的理想,表达他对邪恶的嫉恨和对正义的褒彰。《春秋》以及“春秋笔法”(文笔曲折,遣词造句中带有褒贬倾向)对后世都产生很大影响。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老子彩图(相传春秋末期)和汉画像砖。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碑楼,据传就是孔子入周问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