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6尊龙旗舰厅 > 伟人事迹 >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15篇-z6尊龙旗舰厅

时间: 丽菲 伟人事迹

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事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篇1)

包拯包大人走向神坛的一生,是从被“刷黑”开始的。

包大人生就一副书生样,白面净脸、眉清目秀。至于那张广为流传并被编排成各种段子的黑睑,以及那个犹如贴了标签的月牙胎记,当然只是善意的谎言,不过是为迎合他后来的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形象。试想,一个书生,本已缺少劈山开路的气场和力度,再加白面,哪里有带着月牙胎记的黑脸来得触目惊心并不怒自威呢?

同样遭遇刷黑的,还有包大人的出身。他非但不是出身贫寒,由嫂子含辛茹苦地抚养成人,恰恰相反,包大人生在官宦人家,父母双全,备受宠爱,幸福指数爆棚,以至于成年后的他很宅、很恋家。都28岁了,好不容易中了进士,终于可以出去赚钱养家、光宗耀祖了,只因工作地点离家远了点,便托人找关系又换了个地方,结果还是未能如愿靠近家门口,傲娇的包大人竟然辞了官职,弃了前途,把陪伴侍奉父母当事业来做。这一守就是十年,直到父母病逝、守孝完毕。

38岁这年,老大不小的包大人终于第一次入仕,出任天长县县令。

在这一任上,一起虎头蛇尾的“牛舌案”,将官场菜鸟包大人塑造成了如假包换的神探——

一户人家的牛舌被割了,主人来衙门报案。包大人二话不问,直接吩咐主人回家把牛杀了。不久有人来状告牛主人(私宰耕牛在宋朝是违法的),圣明的包大人由此断定,这个状告牛主人的人便是凶手,否则便不会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这是包大人一生中唯一的有明确记载的断案,至于发明三口威风的铡刀、怒铡负心的驸马爷等桥段,自然也是演绎,当不得真的。可这段唯一的官方记录,也是漏洞百出,实在看不出前后有半毛钱关系。妙在那人很配合,自觉被识破,“惊服”!于是包大人机智果敢、善断奇案之名就这样流传开去,并且越传越神,越神越传。

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成就并神化这样一个经不起严格推敲的白面书生呢?从包大人后来的人生里可窥端倪。

41岁这年,包大人来到了仕途的第二站端州(今广东肇庆)。这是个盛产端砚的地方,每个来此做官的人,都会拿这个东西当作行贿受贿的明星产品,为自己前程铺路的同时,也中饱私囊,赚他个钵满瓢溢。唯有包大人与众不同,不仅下令定额进贡,并再三表示自己决不染指半个。离任时,包大人果然不曾带走一方端砚,就连他平日里在公堂上用过的那方旧砚,他也造册上交了。

凭借一身干脆利落的清正廉明和洁身自好,没带走一方端砚的包大人,迅速得到民间的点赞、朝臣的赏识与帝王的青睐。

很快,44岁的包大人被调入京城,负责监察百官,直接参与朝政——他的人生火速切换剧本,进入另一角色,一生尽心尽力地弹劾他人。

据统计,在包大人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件事,他反复上奏,火力之猛,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最著名的当属六次弹劾“国丈”,硬生生把仁宗宠妃的堂伯父张尧佐给拉下马来。他不仅白纸黑字大呼张尧佐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还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高潮时,情绪激动的包大人站在仁宗面前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仁宗又尴尬又窝火,却也只能拂袖而去,并最终不得不顺势而为。

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刚直不阿的做派,为包大人被推上神坛又添了一把火。

5 8岁那年,包大人当上了开封市市长。在封建社会,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宋朝实行门牌司制度,告状必须由门牌司传递状纸,坐堂问案的县太爷并不是鸣鼓喊冤的老百姓想见便能见到的。衙役们趁机层层设限,层层盘剥。体恤民情的包大人下令,把衙门口大开,无论谁有什么冤屈,都可以直接走进来告状,绝不会再有层层关卡,让不识字、不知法、不懂门路的良民有冤无处诉。

从此,关于包大人在开封的传说如井喷。事实上,包大人在开封市长任上,只做了不到两年,很多故事还没来得及发生,他便已经离开。

严格来说,包大人的所作所为,远远不足以让他成为传说中的那个包青天。可人民所要求的实在不多,只要是有心为民做事,不管做到了哪一步,人民都会歌颂他,纪念他,神化他,把他当作黑暗里的明灯,来安慰在现实社会里被打击到体无完肤的心灵。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篇2)

古往今来,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位。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过去,激起一串串浪花。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天真得可爱。

比这更可爱的是,他居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一日,苏轼从城中回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腾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之处到处乱窜,于是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出来,看它们变化腾挪。所以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这些白云就像飞禽走兽一样,被他赏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

天真总是和无邪相连,所以苏轼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于陷害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打击报复。

天真是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源头。

东坡喜欢和人谈鬼,别人讲不出鬼故事时,他还强迫别人讲,即使胡编也没关系,反正他爱听。《东坡事类》载:“坡翁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日,姑妄言之。闻者绝倒。”“子不语怪力神。”看来,苏轼是不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性。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篇3)

离端午节还有十多天,天气却如酷夏,白花花的太阳仿佛要将积蓄多日的热量一下子释放出来。麦田似火海,没有一丝风。男女老少,埋头收割的、低头挑担的、弯腰捡拾的,一个个,连擦把汗、喝口水的时间都不敢耽误一一这样的天气,随时都会来一场疾风暴雨,风雨一来,半年的收成就打水漂了。

突然,村头跑来十几个官人,边跑边叫,仿佛正在遭受劫匪的追赶,到了田头,他们拍着屁股大喊:“停下,都给我停下……”见没有人理睬就跳进麦田,夺下农人的镰刀和扁担:“白居易白大人来慰问你们了,快停下,欢迎白大人!”

农人们不说话,夺回镰刀和扁担,继续抢收。官人们生气了:“迎接的,人人有赏;胆敢不迎接的,走着瞧!”农人们一听,赶紧走上田埂。“白大人什么时候到?”有人看着成片的麦子,焦急地问,“先让我们抢收,等白大人到了,我们再欢迎吧……”“不行!谁敢跨下田埂一步,就罚!”官人们斩钉截铁地说。

终于,村头出现了一队车马,慢腾腾地向麦田移来。足足一顿饭工夫,车马才到田头。一群人跳下来围着一顶轿子,叽叽喳喳地说着,七手八脚地忙着……好一会儿,白大人终于下了轿,一旁早已撑开的伞赶紧罩上去。

前呼后拥下,白大人走进麦田,到了列队的农人面前。一个随行的官人率先鼓起了掌,说:“欢迎白大人!”见掌声不太响,他又使劲鼓掌道:“热烈欢迎白大人!白大人日理万机,公务繁忙,还不放心我们的麦收工作,冒着似火烈日,忍受车马劳顿,来看望我们。下面请白大人给我们讲几句……”

在“噼里啪啦”的掌声中,白大人走到农人们面前,伸出手一个个亲切地握着。在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面前,白大人抬头看了看正对着自己的各种镁光灯,伸手推掉罩在头顶上的伞,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又掏出面中轻轻地擦拭老人额头上的汗珠……田野里一片寂静,连微风吹拂麦穗的“沙沙”声都听得异常清楚。

握完了手,白大人走到列队的农人面前,又一次推开罩在头顶上的伞,干咳了两声,说:“大家辛苦了!大家都很忙,尤其是在这抢收时节,寸光寸金啊!为了不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我就不多讲了,只讲五点……”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热烈的掌声里,白大人“不多”的话终于结束了。农人们正要跳进麦田,随行的官人却大声说道:“大家等一等!白大人曾经也是农民,也割过麦子,对我们农民朋友和割麦子都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白大人和我们农民朋友中的割麦能手来一场割麦比赛吧……”风大了,天边也飘起了黑云,白大人终于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割麦能手。

晚上,从中午下起的大雨还在持续着。酒店里,酒宴还在继续,白大人醉醺醺地倚在椅子上,看电视新闻:烈日下,白大人与农人握手,给农人擦汗,与农人比赛割麦……最后,播音员深情地朗诵白大人刚刚写就的i寺《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篇4)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会被李白的乐观豪放所感染,提起他,我们的第一反应: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便是李白一生高度的浓缩。

李白从小天资过人,据说李白的父亲对儿子起名非常慎重,直至儿子七岁,还未想到合适的名字。一年春天,李白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了两句,你母子一人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白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想了很久,说:“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不假思索地指向盛开的李树,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一听拍手叫绝,认为儿子诗中的“白”字道出了李花圣洁如雪,于是给儿子取名李白。

李白心胸旷达,甚爱交友。唐天宝年间,李白漫游至宣城。汪伦得知此事,因仰慕李白想骗他做客,故修书一封:“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亦有万家酒店。”李白高兴而去,结果汪伦以实相告:“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虽被戏弄,但并未大怒,而是大笑起来。汪伦为补偿李白,便盛情款待他,临别时踏歌送行。因此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行。”的千古名句。

放荡不羁是一代诗仙的优点,他让高力士为之脱靴,使贵妃为之磨墨。他蔑视世俗权贵,留下了“安能催眉折腰视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言壮语。他冲破世俗束缚,坚贞地追求精神的自由,他少年时,游成都,攀峨眉,登相如琴台,瞻杨雄故居。二十多岁时,怀着“大丈夫有志必在四方”的梦想,倚剑离乡,辞亲远游,开始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一次漫游生涯,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

李白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游徒。顽童、酒徒、浪子。他用他的笔抒写了他个人的非凡抱负与英雄气概,为我国古诗领域添上了绚丽的一笔。他用他的笔与脚推动了大唐江山!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篇5)

你是否记得“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出自谁之口?你又可否记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在写谁?没错!正是鲁迅先生。他是我最崇拜的人。

谈起鲁迅先生,他的形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蓬松的头发虽看起来很乱,却很精神;每一根都笔直地挺立着。一张又瘦又黄的脸令人难忘。他的眼睛不大却很有神,令人不敢直视他,却又给人无穷的力量。

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社戏》则感受到了童真的幸福。他是中国文学的一座不朽的丰碑;他是文学的巨人!从他身上,可以读出人性的真善美、读出黑白、是非。

我崇拜鲁迅先生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出凡入圣的“神”,他是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人!他爱憎分明,脚踏实地,品德高尚;他“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说过“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勤奋者,会努力去追赶,去挣、去挤;懒汉终不愿去挤、去挣,他始终不会有。鲁迅先生先生正是善于挤时间、支配时间的勤奋者。他一生多病,工作和生活条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又是废寝忘食。

他一直以父亲般的胸怀宽容我们,等待我们。让我们一起走出浮躁的海面,以后辈学人的身份带着一颗不然世俗的心,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吧!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篇6)

张良原来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公子,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灭后,张良也从贵族变成平民,他变卖了家产,只为报灭国之仇。当时他认识了一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用的是一个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他说服了那个大力士去博浪沙这个地方刺杀秦始皇,谁知大力士的'大锤没打到秦始皇的马车,刺杀失败了,这个大力士自杀了。为了避免被牵连,张良开始逃亡。

张良逃到了下邳,悄悄住了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家周围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有学问的读书人,他在那里渐渐出了名,也结交了不少朋友。有一天早上,张良路过一座桥时,看见一个穿着土布长褂的老头子坐在桥头,一只脚搭在另一条腿上,正一上一下晃着,而脚上的鞋也跟着晃。奇怪的是,那老头看见张良走了过来,就把脚往里一缩,脚上的鞋就掉到桥下了。老头看了一眼张良说:“小子,你快下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一听很生气,可看那老头的头发胡子全白了,满脸皱纹,就不好发火了。于是他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递给老头。但那老头不用手接,而是一伸脚说:“给我穿上。”张良这下愣了: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啊!不过他觉得自己已经把鞋捡上来了,不如好人做到底。于是他跪下来恭恭敬敬地给老头穿上了鞋,那老头也不说声“谢谢”,只是捋了捋胡子,慢吞吞站起来,大摇大摆地走了。

张良盯着那老头的背影,见他走得又快又有劲,知道这老头不简单。于是他也赶紧走下桥,注视着老头的背影。

走了几步之后,老头突然转身回来了:“你小子有出息,我可以指点指点你。”张良很聪明,一听这话,就知道老头有来历,赶紧跪下向他一拜:“弟子张良拜认老师!”老头微微一笑,说:“好!五天之后,天亮的时候,你到桥上来见我。”张良连忙说:“是!”

过了五天,张良一大早就梳洗好,匆匆忙忙往桥赶,谁知他到那里时,那老头已经等着了,一看见张良就生气地说:“小子,你跟老人家有约,就应该早点到,怎么还要叫老人等你?”

张良马上跪下磕头认错。那老头没理会他,挥挥手:“回去吧,五天后再来。”说完就走了。张良站了一会儿,也只好垂头丧气回家了。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起来,顾不上梳洗就向大桥跑去。他还没跑到桥上,就看见老头已经在上面了,于是他打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说:“怎么又晚了!”

老头瞪了张良一眼说:“你如果愿意,五天后再来!”说完就走了。张良闷闷不乐地在原地站了半天,才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

这五天的日子可真是难熬啊,到第四天晚上,张良翻来覆去睡不着,干脆起了床。刚过了半夜,他就到桥上等着。

不一会儿,那老头慢慢走来了,张良一见,赶紧迎了上去。老头看见张良,笑了一下:“这样才对嘛。”说完,他拿出一部书给张良,并告诉他:“你如果把这部书好好地读明白了,将来就能够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张良小心地接过书,道了谢,然后想请教老头的名字,但那老头却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亮后,张良拿出书一看,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从此白天晚上都读,直到把它读得滚瓜烂熟。

十年后,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也在下邳西面与沛公刘邦相遇,并归附了他。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中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他自己也成为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篇7)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著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王充读书非常专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很强,所以只要读上一遍,就能记住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够背诵某些精彩的章节。但是,家庭穷困,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当时的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王充便决定把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读出售的书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论晴天雨天,他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跑了一家又一家书家书铺。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于出身贫苦,因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劳苦人民实际生活的情况出发的。他在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主要着作之后,对于某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下决心给予严厉的批判。于是便集中精力独立思考,着手写书。为了不耽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住宅的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纸,想一点,写一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充满着批判精神、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论衡》。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篇8)

苏洵二十五岁那年,被史彦辅和陈公美两人拉着,把峨嵋山玩个里外透彻。游山途中,他们听说西北数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壮美,于是再去岷山游历,一转悠又是半年。饱览岷山秀色之后,苏洵回来歇了几日,这才发现妻子面带忧虑,只是不愿形诸言表。原来程夫人并不指望夫君能够光宗耀祖,却将满腹期望全部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终日教他们读书认字,却又自叹精力不足。苏洵从她对孩子认真管教上,看出了自己的顽劣和不足,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如若继续散漫下去,将来可能会落到让儿子们耻笑的境地,这才认真琢磨起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史夫人不幸病故,二哥从外地赶回家为母亲守丧三年,兄弟两个到了一起,免不了聊起自己的前途,苏涣有意问道:“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这一下真的把苏洵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吐到纸上,想画画不成,想写写不出,急得他满头是汗。 苏涣见状一笑,略转话题:“三弟,你别着急。哥哥我有一件心愿,想请三弟帮助圆了。”苏洵忙问:“什么心愿?” “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往后就语焉不详了。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三弟既然喜欢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苏涣慢慢说道。苏洵一听,觉得这件事做起来蛮有意思,便一口应诺下来。眉山的程家、史家都是亲戚,苏洵一经询问,他们都拿出族谱和先人的往来书信,再加上眉州府里还有些陈年案卷,很快苏洵便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苏味道的名字,可惜这位先人事迹,让他看了脸上发烫。再往前,查到了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还有先秦的苏秦和苏公。这时苏洵的兴趣越来越浓,为了弄明这些人的来历,他为自己列下了长长的书单,把《史记》、《汉书》、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罗列到床前案头,读了个通透,一直读到二哥“丁忧”期满,离家上任,这时的苏洵已是欲罢不能,他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发愤读书,才能将心中所思,形诸文字——这年他已二十八岁。后经勤奋学习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篇9)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热学上,他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上,他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定理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非常谦逊。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我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他还对人说:“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扬名于世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谦虚地说自己“只学会了几个音符”。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自己“真像小孩一样的幼稚”。

法国化学家安德烈取得了化学成就时,他对慕基人之一。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欧文斯学院专门为他设立了有机化学的新教授职位,格拉斯大学选他为名誉博士,这许多荣誉丝毫没有改变他的谦虚为人。

肖莱马逝世后,恩格斯在悼文中称他:“是世界上最谦虚的人。”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篇10)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泰勒斯(约公元前624—约公元前547年),出身于统治米利部的贵族家庭,既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又很有钱。

但他为了求知而到东方的埃及去旅行和学习,回来后又继续钻研科学知识。这样一来,他所继承的家产花费得所剩无几。

某天夜晚,泰勒斯仰面朝天向一个广场走去,他正一心一意地观察天上的星辰,没注意前面有个土坑,一失足,整个身子都掉进坑里了。

有个商人走过来奚落说:“你自称能够认识天上的东西,却不知脚下面的是什么。你研究学问得益真大啊,跌进坑里就是你的学问给你带来的好处吧!”

泰勒斯爬出坑,镇定地答道:“只有站得高的人,才有从高处跌进坑里去的权利和自由。像你这样不学无术的人,是享受不到这种权利和自由的。

没有知识的人,就像本来就躺在坑里从来没爬出来过一样,又怎么能从上面跌进坑里去呢!”他机智的反驳,使那个商人自讨了个没趣。

但是,那个商人不想认输,继续挖苦泰勒斯说:“可你的渊博的知识能给你带来什么呢?金子还是面包?”

泰勒斯说:“咱们走着瞧吧!”

他运用丰富的天文、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经过周密的预测和计算,断定第二年将是橄榄的丰收年。他变卖家产,用相当廉价的租金租了附近所有的橄榄榨油器。第二年,橄榄果真获得大丰收,人们争相租用榨油器。这时,泰勒斯转而用很高的价钱出租榨油器。

一天,泰勒斯见那个曾嘲笑过他的商人也来求租,就上前说:“尊贵的富翁啊,看到了吧?这些榨油器都是我用知识搞到手的。像你这样的富翁也只好求助于我。然而,我追求的不是这几个钱,而是为了证明科学知识对人的生活是大有用处的。知识是无价之宝,是最伟大的力量!”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篇11)

相传,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但是,总也得不到重用。一天,听人讲起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这个大男人不禁泪如雨下——难道我注定要和飞将军一样,终生玩命却得不到任何回报?他想起了自己的一个家丁不久前向他介绍的那个叫做杨国忠的地痞无赖,那人鬼精灵得很,说不定会有什么主意。可是家人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酒肆、妓院,四处打听不着此人。后来听说他居然是当今皇帝宠妃杨贵妃的远房哥哥,已经进宫做官去了。这消息让安禄山差点儿死过去——这么一个无赖,居然也当上了官?!而且据说是身兼数要职。

安禄山托人打听到了杨国忠的住处,不惜血本上了一份大礼。向杨国忠表达了自己战功赫赫却不得重用的遭遇,杨国忠看见大礼,自然是深表同情。他觉得安禄山骁勇善战,值得培养,便把安禄山引荐给了杨玉环。杨玉环见安禄山生得勇武,顿时喜爱不已,当即认作干儿子。并向他传授了一个升迁秘笈——当今圣上喜爱胡旋舞,你如果会跳这种舞,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展示,比在疆场上立战功重要得多。安禄山忙问哪里去学?杨玉环当即为他跳了一曲。安禄山哪受过这待遇,跪在地上山呼“娘娘千岁千千岁”,那舞蹈极其轻盈,跳起来疾如飞鸟。安禄山万万没有想到体态如此丰满的娘娘千岁居然会跳这样的舞蹈,心中佩服不已。杨玉环为他引荐了一个民间胡旋舞师,专职教他。安禄山体重足有200斤以上,如果达到疾如飞鸟的境地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为了达到目的,安禄山不惜力气,五年寒暑终成一代胡旋舞大师。此后,杨玉环专门为他安排了一次在皇帝面前显露的机会。安禄山的表演引起了玄宗极大的好感,他对这个胖大的家伙如此精于舞蹈而感到诧异。安禄山五载苦修,一朝成为宠臣,因为胡旋舞。而后来的马嵬兵变,杨贵妃被逼自尽,也是因为胡旋舞。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篇12)

中国资产阶级2113民主革5261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缔造者。广东香山(今4102中山1653)翠亨村人。1905年8月,在日本组成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出任总理。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2月29日在上海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同年3月让权给袁世凯。1919年支持“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并将1914年成立的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出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1923年2月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发表《国民党改组宣言》。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纲党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9月成立广东大学。10月平定商团叛乱。著作辑为《孙中山全集》。

丁日昌:历任江西万安县令、苏松太兵备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会办南洋海防节制水师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积极参与办洋务,主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支持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等;对台湾的开发作出积极贡献。

居巢:清代晚期书画家。字梅生,号梅巢。他将所居称为“今夕庵”。  他是番禹(今广州)人,当时广州为接触西方文化最多的城市,他的绘画也受到些影响。他所绘山水、花卉多秀雅,草虫则活灵活现,书法师承恽寿平,工诗词。居巢年青时善游览名迹,饱览桂林山川,结交著名画家,对其艺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他善作花鸟,重视自然真情实景。提出“不能形似哪能神似”。景慕恽寿平,作品多为工笔,其用笔简洁,敷色清淡,具有疏朗淡雅,潇洒飘逸的格调,构图方面也不落常套,时出新意。他是以工笔中兼写意,以形写神的手法,发展了工笔花鸟画法。

康有为:又名祖诒,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  )、《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篇13)

南朝梁有个着名的才子叫江淹,他曾写过很多精彩的散文、诗歌,人称“才子江郎”。

江淹是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家境贫寒,但凭着自身的努力,青年时代的江淹就已写得一手好文章。后来,江淹的才名传到了南朝宋建平王刘景素那里。刘景素很欣赏江淹的才华,于是便给江淹写信,希望江淹能够做他的属僚。随后,江淹去拜访刘景素,二人谈得十分投机。不久,刘景素就提拔江淹做了南兖州的官吏。没想到此时有个叫郭彦文的县令犯了罪,为了开脱罪责,竟诬告江淹接受过他的贿赂,所以,江郭二人被抓到州府的监狱。

江淹认为清者自清,无愧于心,便在狱中给刘景素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慷慨陈词,抒发内心委屈,堪称一篇好文章。刘景素看了这封信后,立刻派人把江淹从狱中放了出来。出狱后,江淹又考中了南徐州的第一名秀才,从此才子江淹的名气就更大了。

后萧道成灭宋立齐,请江淹做史官,专责编写历史。有一次,襄阳发掘出一座古墓,并出土了一面玉镜和一些竹简。竹简上刻着的古体字谁也看不懂,人们于是便把竹简拿给江淹看,江淹一看就认出竹简上写的是周宣王时候的事情。从此,江淹的名气广传。到萧衍建立梁朝以后,拜江淹为光禄大夫,即皇帝的高级顾问,后又被封为醴陵侯,并赐封地。

江淹当了大官以后,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再也不愿意动笔写文章了。时间一长,才思减退,有时勉强写出一点东西,但人们读了以后感到十分乏味。因此,人们都很惋惜地说:“江郎才尽了”。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篇14)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天王巨星”苏东坡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历史伟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篇15)

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8073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