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15篇-z6尊龙旗舰厅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相信大家都接触过事迹,借助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1
赵亚夫
赵亚夫,男,1941年生,中共党员。曾任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江市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48年来,赵亚夫成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当代活雷锋”,把致富百姓作为毕生追求。2008年,年近七旬的他响应号召,担任江苏对口支援四川绵竹灾区高效农业示范园技术总顾问,帮助灾区发展高效农业。如今“要致富、找亚夫”的口号广流传。5月27日,中宣部授予赵亚夫“时代楷模”称号。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2
塞罕坝机械林场
自1962年2月建场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历经52年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在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4℃,最低气温超过-43℃的高寒区内,成功建造出森林总面积112万亩、资源价值超153亿元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为华北地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群体事迹所展现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共筑中国梦的先进榜样,4月28日,中宣部授予塞罕坝机械林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3
20__年5月11日,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港诞生,开港作业便达到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之后这个世界纪录被6次刷新。2020年年底,单机效率已增至47.6自然箱/小时。
20__年11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二期“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开港运营,再次以“中国速度”震惊世界航运界。
“我们从零起步,靠的是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和群策群力的团队协作,每一次突破都值得铭记。”张连钢说:“世界纪录不是任何人施舍给我们的,是全体队员不断超越自我、拼命干出来的!”
“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5000多个,反复测试十几万次。”“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经理窦亮说。在一次测试中,他们发现某处系统功能出现异常,但疑点有数百个,大家按流程一点点回溯,连续一周每天干到凌晨,最终找到了问题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段时间,agv(自动导引车)“死锁”情况频繁出现,李永翠和同事们用了几个月,分析了上万条工作日志,从中归纳了十几种“死锁”类型,最终成功“解锁”;负责操作的朱文峰、王吉升、隋晓等对100多个流程反复修改十几稿;负责作业的李波、管廷敬、耿卫宁等做了40多个闸口方案……
开港至今,“连钢创新团队”推出了一连串耀眼的“全球首创”:全球首次研制成功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轨道吊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全球首个氢 5g智慧码头……而且,经过__3次的动态优化,自动化码头管控系统已经越来越“聪明”。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业组负责人李波清楚地记得,自动化码头运行后不久,鹿特丹世界门户码头的考察团来到青岛港,提出要到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看看,并且要求拍照、录像,很明显就是想检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成色”。
“给他们拍,让他们看!我们的技术,仅凭拍照和计算是学不走的。”李波向张连钢汇报后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自动化码头行云流水般的作业征服了曾经世界第一大港的同行。
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受理和授权专利12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论文70余篇,核心技术掌握在团队自己手中,这就是张连钢自信从容地让国外同行随意拍照的底气所在。
20__年,从不邀请亚洲港口参加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主动邀请“连钢创新团队”分享建设经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同时获评“全球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自码头运营以来,已接待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人次,成为展现中国智慧的亮丽名片。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4
7年披荆斩棘,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
“我当时问他,刚刚做完肺癌手术,咱还这么拼吗?他跟我说,他一闭上眼睛,脑海里想的全是集装箱啊、码头啊,我就觉得港口和码头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中,我拦不住,只有选择支持。”张连钢的妻子王晓燕说,丈夫10年内做了两次肺癌手术,单位领导担心他的身体,让他缓一缓再上班。但是张连钢说他必须拼,不拼肯定干不成。
在张连钢的带领下,整个团队披星戴月、战天斗地。
项目攻坚期,团队成员管廷敬每天都忙到很晚,很少有时间去探望独居的母亲。就在首船测试前不久的一天夜里,母亲在家中意外去世。而那时的管廷敬,还在深夜加班后回家的路上。处理完母亲的后事,他又匆匆赶回码头。每每想起此事,管廷敬总会红了眼睛:“我特别对不起我妈……”
团队成员徐永宁担负着整个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关键时期,妻子确诊癌症的消息像晴天霹雳打在了他头上。领导和同事们心疼他,让他先腾出时间好好照顾妻子,但徐永宁却默默选择在医院和码头之间往返。尽管尽了最大努力,心爱的妻子还是离开了他。项目成功那天,他一个人对着大海,哭了很久。
“都食人间烟火,谁无儿女情长?生气的时候我也会埋怨他,我说你真是让自动化弄魔怔了,快让码头当你的老婆吧!”团队成员张卫的妻子姜红卫回忆说,直到20__年10月,她受邀参观了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才终于理解这些人为什么会对自动化码头如此念念不忘,那种壮观和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那一刻,所有过往的辛苦、泪水、抱怨都化作了对国家的骄傲和民族的自豪。
“你问我制胜法宝是什么?作为‘土专家’,单打独斗我们可能拼不过‘洋博士’,但是我们有团队精神,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大家眼往一处看,劲往一处使,越干越成熟,越干越自信。”张连钢说,7年的创新之路,7年的披荆斩棘,是他们对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生动、最鲜活的实践。
“自动化码头只占了青岛港的五分之一,还有更多的人工码头区域需要转型升级。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道路还很长,我们不会止步于此。”张连钢说。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5
__93年,世界第一个自动化码头在荷兰诞生,到20__年时已历经三代,全球建成的三四十个自动化码头设施及核心技术主要被发达国家掌控垄断。当时作为全球港口大国,中国在世界前十名集装箱大港中占据7席,但在象征全球港口最强科技的全自动甚至半自动化码头榜单上却寂寂无名。
这让位列世界集装箱第七大港的青岛港人再也坐不住了,用“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的话说,“当时就是不甘心”。20__年2月,就是因为“不甘心”,让这位因肺癌手术尚在家休养的老码头员工在接到集团领导的电话后,不顾家人反对和医生劝阻,毅然决然地拉起20多名同样“不甘心”的青岛港技术骨干,抱着“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贡献力量”的朴素感情和坚定信念,组建起技术项目组,拉开了全面攻坚全自动化码头的序幕。
面对国外技术垄断、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大背景下,“连钢创新团队”怀揣着一颗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滚烫“中国心”,以“全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的‘专属’,他们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的民族志气,打破封锁,自主创新,用3年半的时间走完了国外常规8—10年的路,建成了世界一流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并且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盈利,其装卸效率业内持续领跑、成绩引人瞩目,创造了平均作业效率36自然箱/小时、最高作业效率43.8自然箱/小时的世界纪录,超过全球同类码头50%以上,打造了港口建设史上的奇迹,实现了综合竞争力的“弯道超车”。
从被西方技术封锁四处碰壁,到下定决心自主创新;从被外国专家质疑中国人能否自己建成自动化码头,到全球领先、亚洲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横空出世,在“连钢创新团队”的努力下,中国自动化码头完成华丽转身,从一个不起眼的追赶者变成了世人关注的领跑者,站上了港口自动化领域世界最前沿。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6
湖南省炎陵县,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罗霄山片区、井冈山西麓。2011年6月,黄诗燕担任炎陵县委书记。随后8年多里,他用始终如一的坚守、敢啃“硬骨头”的担当、献身“红土地”的真情,和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促成这个革命老区成功脱贫。
2019年11月29日,完成又一次脱贫攻坚部署后,回到宿舍的他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时年56岁。
惊闻噩耗,当地干部群众悲痛万分;时光流逝,“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最美扶贫书记”等赞许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好口碑印证了黄诗燕生前念兹在兹的一句话:你对群众有多好,群众和你就有多亲。
一个“实”字谱春秋
黄诗燕担任县委书记之初,炎陵县顶着深度贫困县、经济薄弱县、产业滞后县等一堆“落后帽子”。全县贫困发生率达19.5%,农民人均收入2970元,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炎陵县委办副主任刘明华介绍,上任伊始,黄诗燕抱定“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的信念搞“大走访”——自带食材进村入户,与群众一起生火做饭,同桌吃饭,同干农活,倾听群众掏心窝子的话;跑无电村,钻土坯房,进“杉皮屋”,访贫问苦……黄诗燕调查后痛感,炎陵县交通闭塞是痛点,资源匮乏是难题,贫困落后是大敌。
“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饭吃衣穿屋住的党”,这是1929年红军在炎陵县留下的标语。“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我们要弘扬红军作风,让农村一天比一天美,让农民一天比一天富!”黄诗燕一席话,让全县党员干部深受触动。
他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他给自己立“军令状”,梳理群众最难最忧最盼的事,解决一项销一个号。
一个“拼”字担日月
今年8月,记者走进炎陵县深山采访。盘山公路两旁,不时出现购销两旺的黄桃交易集市;崇山峻岭间,硕果累累的桃林一望无边。
“炎陵人都知道‘大黄(书记)抓小黄(桃),抓出金黄黄’。”中村瑶族乡鑫山村村支书朱景华告诉记者,这个村40多户贫困户靠种植黄桃脱贫,“我们村靠62824棵‘摇钱树’,几乎家家盖新房、买新车。”
炎陵县黄桃办主任邓纪平告诉记者,当地山区种植水稻“三年两不收”,但约40年前从外地引进的黄桃,却特别适应这方水土,“炎陵黄桃”果肉细腻紧致、口感清甜爽滑。
“天无绝人之路。”2012年初,在霞阳镇果农陈远高家,黄诗燕见到一棵每年能结果400多斤、收入近7000元的'“桃王”。学农出身的他喜出望外:“我们要把黄桃从小打小闹的‘珍品’,变成助力脱贫攻坚的商品。”
凭着一股子拼劲,黄诗燕主导制定黄桃发展规划和奖补政策,推广先进栽培技术,琢磨出广告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还参与包装设计,支持电商销售,推动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鼓励精深加工、组织清除不良品种、限制盲目扩种……
“全县今年黄桃种植面积有8.9万亩,总产量5.18万吨,产业链综合产值20.6亿元,这些都是2011年的十几倍。”炎陵县黄桃协会秘书长谭忠诚说,“今年3.42万名桃农人均增收2976元,有3145户贫困户户均种桃增收6200元。”
黄诗燕主政炎陵县期间力推的各类绿色农业,带动了全县约九成贫困人口显著增收。
一个“情”字践初心
黄诗燕有两本泛黄的《马克思传》,是炎陵县95岁老党员张朝秀临终前送给他的。黄诗燕将其视为前辈对他的期许,始终将书摆在书柜最醒目处。
2014年,炎陵县尚有1.49万户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全部解决需投入6亿元,而炎陵当年财政收入仅7亿元。
“不能安居,怎么脱贫?”黄诗燕发“狠话”拍板:“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每户还要给一块菜地,造个小杂屋。以后生活好了,房子还会加层,要按两层楼打地基,留楼梯。”
除了多方筹资,他还大力节省开支:老旧的县委大院不装修,红砖裸露的办公楼不改建,掉漆的办公桌不更换……闯过道道难关后,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户实现安居,1.1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造。
在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档立卡户张连军说:“我2017年从山里搬来,黄书记来我家19次,给我一家3口推荐了工作。他真的比亲人还亲!”
在黄诗燕带领下,炎陵县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抓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累计脱贫7224户24056人,贫困发生率从19.5%下降到0.45%,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在霞阳镇石子坝村,陈远高告诉记者,黄诗燕去世前几个月,“桃王”也枯死了。“老树虽然不在了,但黄书记支持村里修的路、改的电网都还在,桃林面积也从百十来亩发展到近2000亩。”陈远高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会一直念黄书记的好!”
2019年11月,时任湖南炎陵县县委书记黄诗燕,倒在了脱贫攻坚一线。一年来,罗霄山脉深处,他的故事仍时时被人们念起。有挽联写道:一夜惊怜丝吐尽,三乡切盼燕归来。
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名县委书记带领20万老区人民,将山沟沟里的贫困发生率从19.5%降至0.45%?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名共产党员在离世一年后,仍被无数百姓深切怀念?
这种力量,是脱贫功成,务必有我的决心。炎陵县是一方浸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黄诗燕曾说,炎陵县脱贫摘帽,是共产党人向老区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他从一颗黄桃入手打开产业造血扶贫的突破口,拼搏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是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在红色热土续写的动人故事:对人民敢承诺、能践诺,鞠躬尽瘁,不怕牺牲。
这种力量,是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的恒心。八年如一日,黄诗燕的足迹走过了炎陵县的每一个村庄,翻过了罗霄山脉的无数山头,须臾未曾懈怠。爬坡过坎,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质,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黄诗燕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证明了“用实干创实绩,以实绩换民心”的朴素道理,也正是这个道理,支撑着一批批和他一样的党员干部,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决战贫困的战场上。
这种力量,是一心只为千万家的真心。“老百姓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出身农家、求学农校、心系农民的黄诗燕,捧出一颗真心待人民,人民自然视他如至亲,这才有了久久回荡在炎陵山水间的深切思念。
罗霄山下,燕子飞离;红土地上,初心不变。只要以决心、恒心、真心为人民谋幸福,纵使时光荏苒,山河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7
余元君,生于洞庭湖畔,感受着水旱灾害无情,从小就立志为家乡做些贡献。进入湖南省水利系统25年,走遍洞庭湖每一条水系、每一处堤防,全心守护这一江碧水,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献给所钟爱的事业。8月9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余元君的先进事迹,正式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红网时刻即日起推出“时代楷模余元君”系列报道,细数他在平凡岗位和工作中的不平凡事迹。
“他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科学统筹生态保护与治理开发,始终保持创业激情和奋进状态;他干净办事、清白为人,经手大量资金项目,从来不谋私利不徇私情……”8月9日晚上9点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中,对余元君的生平事迹予以高度评价。
节目现场,余元君家人饱含泪水的双眼看得让人心痛。余元君的二哥余后银接受采访时说:“过去余元君总是忙于工作,对待亲人近乎苛刻,亲人们对他也不太理解。只有在他走后,才发现他的境界是最高的。”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972年9月,余元君出生在常德临澧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姊妹9人,余元君排行第7。家里有几亩水田,但经常遭遇水旱灾害侵袭。为了供成绩优异的余元君继续读书,兄弟姐妹们都早早辍学,或务农或务工,以补贴家用。
在老师和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余元君放弃读中专早日捧“金饭碗”的机会,勤奋苦读,最终考取天津大学。在填报专业的时候,余元君选择了更切合家乡需要的水工专业,大学毕业后,更是第一时间回到湖南,投入到他钟爱的水利事业。
从穷苦人家走出来,不少亲人和老乡当初都伸出过援手,本以为有了权力的余元君会“知恩图报”,给亲人、朋友们承揽一些工程,或推荐工作。可当他们找到余元君后,都得到了统一的答案:“扯这个事,免谈!”
余元君的侄儿余淼,也效仿他学习水利专业,但在一家水利施工企业工作5年后,仍然还是临时工,本来余元君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他硬是没开口。
省洞工局工作人员李三友一次送余元君回老家,因道路不熟,正要向路边一位砍柴人问路时,却发现砍柴人正是余元君的二哥余后银。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进入水利系统25年来,余元君经手的项目有上千个,项目资金达到数百亿元,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度清醒,没有动用手中的职权为家人和朋友行任何“方便”,为支持余元君上学而辍学的兄弟姐妹,至今仍在农村务农,或在外省工厂务工。
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风格,一度让家人认为老七变得决绝无情。但听说家里晚辈上学费用有困难,余元君二话不说,帮忙资助学费、生活费;家乡要修一条水泥路,余元君也立马从工资卡中取出2万元钱,当了解到修路资金缺口比较大后,他再次取出3万元现金,交给村干部。
到底什么是亲情,什么是乡情,余元君其实分得一清二楚!
对待上门送卡送礼品,请求在水利工程项目上通融一下的承包商,余元君向来都是嗤之以鼻;对待上门求教施工技术难题的施工人员,余元君却是不厌其烦地详细讲解,甚至将自己辛苦收集整理的'珍贵资料无偿相授。在某些时候,余元君近似无情,但更多的时候,他其实是最有情的那个人——只有将洞庭湖治理好,湖区的一千余万百姓才能真正收获幸福。
余元君走后,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这个平凡之人的非凡之处。全国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掀起向他学习的高潮;余元君的儿子将许久未回家的爸爸视为偶像,立志将来成为爸爸那样的科技工作者;余淼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获得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已经从临时工成长为优秀的项目管理员,他的儿子也取名为余梦泽,以洞庭湖为名,意为传承好守护洞庭湖一江碧水的精神。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8
在严玲小的时候,父母就常常给她讲述鞍钢历史和孟泰精神,1994年走出大学校门的她,放弃了干净舒适的工作环境,而是选择深入生产一线,从一名轧钢车间的技术员做起。无论春夏秋冬,每天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大头鞋,在轧钢线上与三班倒的工人师傅们朝夕相处、虚心求教,在大学的书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当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这也磨砺了她肯于吃苦、不畏艰难的性格。
她的工作与造船这个以“苦、脏、累”闻名的行业打交道,在开发耐蚀钢的时候,由于产品被国外垄断封锁,没有任何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她和团队完全依靠自主研发。从实验室、现场再到检验室三点一线的埋头攻关,历经了十余个轮次、近两千吨的工业化试验,完成上千件试验样品的检验、分析、评价,终于在国内首次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耐蚀钢服役勘验时,她多次只身前往南方偏远的修船小岛,顺着不足一尺宽的竖梯上上下下,到甲板以下20多米深的油舱中逐一测量、取样、分析。恐高和刺鼻的油气味道让她脚下发麻、胸口阵阵翻腾,双腿常常累得发抖。而当获取了我国实船用耐蚀钢的第一手资料时,分析结果非常可喜,那一刻她所有的疲劳都化作了欣慰。2021年9月,采用耐蚀钢建造的.超大型油船竣工并试航成功,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这一高端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技术,鞍钢耐蚀钢助推“国船国造”成功突围,成绩的背后承载着她和团队多年的辛勤付出。
2013年,我国最大的海工企业中集来福士在设计“蓝鲸一号”平台时,准备在最关键的部位选用f级超高强钢,这种设计在国际上还是头一次。当时中集公司面临着国外垄断和技术封锁,心急如焚的他们找到了鞍钢,“不服输”的严玲承担了这个项目的研发重任。由于技术指标严苛、工艺窗口窄,生产难度极大,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凭着要为国家争口气的决心,严玲和她的团队坚持不懈,全力攻克技术瓶颈,终于实现了这一高端材料的国产化,鞍钢也成为亚洲唯一具备f级海工钢供货资质的钢铁企业。2018年5月,被称为“国之重器”的“蓝鲸一号”平台在我国南海超深水域首次成功开采可燃冰,彰显了鞍钢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实力与担当。
坚守钢铁材料研发生产一线28年,作为鞍钢船舶用钢领军计划的首席专家,严玲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和鞍钢集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她主持研发的九大系列、124个船舶海工用钢新品种,形成了24项关键独有技术,53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她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发出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船体耐低温钢、集装箱船用高止裂钢等多个制约我国海工装备技术进步的“卡脖子”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创造国内多项第一。她先后荣获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届世界发明展览会金奖等16项和“全国五一巾帼奖章”“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三八红旗手”“鞍钢集团劳动模范”等称号。
拼搏创造奇迹,奋斗成就梦想。严玲砥砺奋进的故事仍在续写,她带领身边的同事潜心科研、攻坚克难。她的事迹激励着每一名钢城人,在新时代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征程中重燃激情、不懈奋斗,重铸属于这座城市的荣光与辉煌。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9
拉齐尼·巴依卡(1979年4月10日—2021年1月4日),男,塔吉克族,中共党员,生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村委会委员、护边员。
2001年,参军入伍。2003年,从部队复员后,成为红其拉甫边防部队的义务巡逻向导。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2021年1月4日,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英勇牺牲,年仅41岁;2月23日,被授予第六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3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11月5日,获得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为国守边疆
驻守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红其拉甫边防连,有一条全军最长的陆地巡逻线。由于地势险要,只能借助牦牛巡逻,不能乘车。拉齐尼·巴依卡十几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他牢记父亲的嘱托,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护边员。2004年,当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的`父亲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为将父辈爱国守边精神传承下去,父亲拉着拉齐尼的手说:“边防官兵日夜巡逻边境线,使祖国的边关得以安宁,牧民得以安居乐业。我给他们带路只是做了塔吉克族边民应该做的事。现在我走不动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续下去。”刚从部队退伍的拉齐尼·巴依卡继承父辈使命,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人。
勇救战友
2011年11月,拉齐尼·巴依卡带着巡逻的官兵们奔波在山高路险的吾甫浪沟。天气骤变,积雪厚度几乎可以将牦牛埋没。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皮涛突然从牦牛背上摔下来掉进了雪洞。周围冰雪还在垮塌,拉齐尼·巴依卡高喊着“大家都不要动”,自己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皮涛得救了,他却被冻得不省人事,急救3个小时才挽回性命。痊愈后不久,他又骑着牦牛给巡逻的官兵们带路去了。2012年9月1日,在海拔4639米高的一处悬崖边,1名战士骑的牦牛突然四处乱窜,拉齐尼帮助战士们将牦牛稳住,他自己因为牦牛鞍子肚带断裂,摔倒在冰河里,被河水冲出十几米远。
英勇牺牲
“来人啊!救救孩子!”2021年1月4日13时56分许,正在喀什大学进行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与舍友木沙江·努尔墩正准备去餐厅吃饭,突然听见一阵带有哭腔的叫喊。循着声音,他急奔过去,发现一个孩子跌入人工湖的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来不及细想,拉齐尼·巴依卡踏上冰面,直奔孩童。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落入水中。拉齐尼·巴依卡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托出水面。此时,一同赶往湖边救人的木沙江·努尔墩也跳进冰冷的湖水中,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10多分钟后,当孩童被成功救起时,托举生命和希望的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从水中露身,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10
彭士禄(1925.11.18—2021.3.22),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之子,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1951年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苏联留学,1956年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毕业后,因国家发展需要改行学习核动力专业。1958年学成归国后毕生从事核动力事业。曾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奖项。2021年5月26日,被追授为“时代楷模”。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彭士禄的颁奖词,也是彭士禄一生的写照。
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属姓“百家姓”
1925年11月18日,彭士禄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父亲彭湃和母亲蔡素屏都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奋斗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披肝沥胆、殒身不恤。1928年,在国民党的迫害下,彭士禄的母亲蔡素屏在海丰英勇就义,次年父亲彭湃也因叛徒出卖被捕,在上海壮烈牺牲,年仅4岁的彭士禄成为一名孤儿。感恩于彭士禄父亲烧毁田契,还地于民的恩情,广东潮州的众多贫苦老百姓为了保护这位革命烈士的后代,冒着杀头的风险凝心聚力,舍命相救,护佑小士禄的生命安全。
1940年,几经辗转,彭士禄和其他一些烈士子女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一同前往延安生活学习,在延安受到了党的精心培养。1941年,彭士禄到延安青年干部学院学习,后就读于延安中学。在延安中学,彭士禄勤学好问,发愤图强,因其学习、劳动上表现出色,被评为模范生。1944年,彭士禄在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化工系就读。1945年,因其学习和劳动等方面的优异表现,破例免去预备期,一入党便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彭士禄童年两次被捕入狱,虽颠沛流离、困苦艰难,但党和人民养育培养、无私佑护的.经历,在彭士禄年幼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经历成为铸就彭士禄一生挚爱祖国、拳拳为民的初心之源。彭士禄曾经说:“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炼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几十位‘母亲’给我的爱抚,感染了我热爱百姓的本能。父母亲把家产无私分配给了农民,直至不惜生命,给了我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延安圣地培育了我自力更生、艰苦拼搏、直率坦诚的习性。总之,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属姓‘百家姓’。”
为国改换专业,延迟归国路
1951年彭士禄因成绩优异获取留学苏联的机会,在苏联学习期间,他饱含着对养育他的党和人民的热爱和感激,怀揣着学成归国报国的信念,废寝忘食,最终以全优的成绩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获得了“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的证书。
1956年,即将以全优成绩毕业回国的彭士禄,受到了彼时正在苏联访问的陈赓大将的接见。在大使馆,陈赓大将问他说:中央已决定选一批优秀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凭借心中竭诚报国的信念,彭士禄毅然决然地服从国家发展核动力事业之需,斩钉截铁地回答: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从此,彭士禄便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开始孜孜不怠地学习核动力专业。为了不辜负党和国家的辛勤栽培和殷切期望,在苏联学习期间,彭士禄和其他留学生勤勉刻苦,奋勇拼搏,每天争分夺秒地汲取知识。彭士禄曾经感慨良深道:留苏期间,我们从未在晚上12点以前就寝过,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一头扎进去,就像是沙漠中的行人看见了湖泊那样。当时,那种奋进不息,为祖国夺取知识制高点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热忱报效祖国,核潜艇从无到有
1958年,彭士禄终于学成回到了魂牵梦绕,深深爱恋的祖国,从此与祖国的核动力事业紧紧相依。1965年核潜艇研制项目重启后,彭士禄来到茅封草长、冷僻荒凉的四川大山深处。面对新中国一片空白的核潜艇事业,他日以继夜地躬耕,在无人问津的山坳里耕耘不辍,带领团队闯过了核潜艇事业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暗礁险滩,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试验设计工作。1970年,在核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的满功率试验中,面对试验最后攻坚阶段中暴露的问题,彭士禄在千钧一发之际挺身而出,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项目主要参数、数据的精准把握,他提出了增加功率的大胆想法,最终带领团队成功化解了困境,取得了满功率试验的圆满成功。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因为彭士禄一次次大胆的拍板,他被美誉为“彭大胆”“彭拍板”。“大胆”的背后展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拍板”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成功下水,彭士禄带领科研人员实现了新中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创造了中国核潜艇事业从1965年重新上马到1970年首航诞生的奇迹。奇迹的背后依靠的是什么?彭士禄曾感慨道:靠的是什么?除了中央的决心和领导的支持外,靠的是共产主义的爱国之心、群体的智慧和合力、一股犟劲精神。
欣然挂帅再出征,呕心沥血为核电
20世纪80年代,国家决定在广东发展核电。1983年,当时已经58岁的彭士禄被国务院任命为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面对当时大亚湾核电建设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彭士禄欣然受命,带领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日夜奋战。而面对同事对其身体的担忧,让其多注意休息的关切之语,彭士禄则会爽朗一笑道:这辛苦算什么?如果核电站早日建成,那就太值了!最终,彭士禄带领团队高效率地完成了选址、招标、技术谈判等核电站筹建前期的烦琐工作,对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工作的快速开展起到了关键的奠基作用。
1986年,彭士禄被调离广东核电,被委任为核电秦山二期联营公司董事长,负责秦山二期的筹建工作。尽管筹建之路举步维艰,但是,彭士禄终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许,在2004年5月3日,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设的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在钱塘江边拔地而起,成为彰显中国核电技术威力的重要见证。
彭士禄由于长年累月地高负荷工作,49岁时因突发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术后不久便马不停蹄地投身于祖国的核动力事业。晚年的彭士禄基本丧失了胃功能,即使重病缠身,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祖国的核动力事业。他曾经在自述中写道:现如今,老朽已木讷,但有三个心愿:一是盼望祖国早日拥有更加强大的核潜艇力量;二是盼望祖国早日成为核电强国;三是盼望祖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圆了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梦!
他将一生的热血融入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的忠贞诺言,点燃了祖国核潜艇和核电事业之光,成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走完了他96年厚重辉煌的人生,他的骨灰撒进了祖国的大海,澎湃不息、波澜壮阔的大海见证了他一生的辗转沉浮,见证了他勇担重任、为国奉献的赤子忠诚,见证了他热爱祖国、竭诚报国的赤子丹心。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11
学习孙德忠,就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孙德忠始终注意把个人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他围绕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新兴产业,在金普新区申报、汽车整车项目落户、长兴岛石化产业基地纳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等一批事关大连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实施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习他,就是要像他那样,把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学习孙德忠,就要学习他敢于担当、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孙德忠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干事创业谋发展上,他曾在20天内完成了大连金重煤化工装备国产化项目的所有申报工作;得知国家正为博格华纳汽车变速箱模块项目寻找项目地点后,他积极工作,及时跟进,使这个总投资2亿美元的项目落户大连并建成投产。学习他,就是要像他那样,铁肩担当,真正成为带领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 学习孙德忠,就要学习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孙德忠刻苦钻研业务,吃透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注重结合大连实际谋项目、谋发展,对工作精益求精、乐于奉献,跑项目、盯项目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学习他,就要像他那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实工作,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心无旁骛抓发展,雷厉风行干工作,为推动振兴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学习孙德忠,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孙德忠从不接受企业宴请,曾拒绝某上市公司邀他入股的'请求;对分管的业务,凡涉及财力资金项目,一律先制定管理办法,再按办法执行,以制度约束权力。学习他,就要像他那样,不为私利所迷,不为私情所惑,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当前,辽宁正值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我们要以孙德忠同志为标杆,认真学、反复照,像他那样践行“三严三实”,从而进一步提振全省干部的精气神,焕发干事创业的工作新状态,激发党员干部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尽全责,使全力,立新功。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12
受今年第9号台风影响,霞浦县发生强降雨,多处出现内涝现象。8月6日,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党支部书记孙丽美同志在防汛过程中因公殉职。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内涵。入党11年,她将有限的青春与生命贡献在了基层一线。她的一生就此戛然而止,但她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工作。自04年任古县村计生管理员始,孙丽美同志心中始终装着群众,一心扑在工作上,2021年被霞浦县委县政府授予“2020年度十佳村(社区)主干”称号和被宁德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我们青年党员来说,学习孙丽美同志立足本职工作,踏实肯干的精神,用工作实绩递交满意答卷,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牢记初心使命,坚守基层一线。奋斗在基层17年。将有限的青春与生命都奉献给了基层一线的建设事业当中,这么多年来,孙丽美同志在任何一个岗位,一直都起到表率带头作用,牢记初心使命,筑牢一线战斗堡垒。广大党员干部应学习孙丽美同志身上这种“脚下沾泥,心中有数”的工作方法,放下身段、沉入基层一线,把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作为工作取向,把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全面摸清群众的所思所盼,开展精准服务,让群众有更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恪守党员责任,无惧危险牺牲。8月9日,福建省妇联作出决定,追授孙丽美同志“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孙丽美同志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对群众的安危冷暖念兹在兹,在危急时刻义无反顾,在防台风防汛工作中不顾个人安危,以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身先士卒,挺身而出,展现了闽东妇女的勇敢与担当,不愧为新时代的“巾帼英雄”。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是每个党员干部要在孙丽美同志身上学习的品质,当关键时刻、每遇重大考验,一个个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前赴后继、身先士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冲锋在前,争做表率,才能更好诠释“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概念。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13
严玲,女,1971年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海工用钢研究所船用钢研究室主任,“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中国船级社材料与焊接技术委员会专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材料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章、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辽宁最美女性、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所在的鞍钢造船用钢团队荣获“鞍山市优秀创新团队”称号。
严玲同志从事科研工作2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鞍钢集团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40多项,主持研发九大系列200多个船板海工品种,形成20项独有关键技术,53个关键品种填补国内空白,国内和全球首发产品6项,累计创效4.6亿多元。多项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壁垒,不仅有力解决了我国海洋工程建设和建造各种超大型船舶急需的特种高端钢材,而且大幅度降低建造成本,保障了我国海洋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增强了我国造船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为我国海工钢制造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严玲同志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勇担“钢铁强国”使命的.优秀基层科研工作者,是新时代心系“国之大者”、勇担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重任的巾帼尖兵,是敢于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创新典范,是严谨认真、坚定执着、善带团队、把工作当事业的奉献楷模。
为发挥先进典型引领示范作用,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决定授予严玲同志鞍山“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先进为榜样,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在新时代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进程中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14
从事科研工作25年来,严玲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工信部、辽宁省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和鞍钢集团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40多项。主持研发九大系列200多个船板海工品种,形成20项独有关键技术,53个关键品种填补国内空白,国内和全球首发产品6项,累计创效4.6亿多元。多项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壁垒,不仅有力解决了我国海洋工程建设和建造各种超大型船舶急需的特种高端钢材,而且大幅度降低建造成本,保障了我国海洋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增强了我国造船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了鞍钢在海工钢技术领域的“国家队”作用,为鞍钢民用海工钢实现国内领先,为我国海工钢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要像父辈一样扎根鞍钢,奉献所学,钢铁强国。”这是严玲从未动摇过的信念。1994年,严玲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许多钢厂向她投来橄榄枝,她毫不迟疑地选择了鞍钢。
人才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鞍钢英模辈出,众多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鞍钢人,也成为激励严玲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她从鞍钢这座钢铁熔炉里不断汲取着成长所需的“养分”。
入厂不久,严玲就主动申请下到生产一线。起初,工人们对这个瘦小女孩并不看好,认为现场工作这么辛苦,她待不了多久就会打退堂鼓,可严玲却让他们刮目相看。设备坏了,她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修理;数据不准确,她连续几个晚上加班查找原因;遇到紧急任务,她总会搭上一把手……工人师傅们都说:“这个小姑娘,爱看书,好钻研,不娇气,能吃苦,有股子拼劲儿。”
经过3年的艰苦磨砺,严玲被调入鞍钢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研究所。6年时间里,从初轧、大型、小型、无缝到线材、厚板,她几乎把鞍钢各产线跑了个遍儿。在长材组,她作为主要参加人,在国内首家开发出系列精轧螺纹钢筋,用于三峡大坝岩体锚固、路桥建设等国家重特大工程;主持研发的易切削钢填补了市场空白;作为主要完成人研发出n80等系列石油钻采用无缝钢管,取得了优异业绩。
十多年前,专业对口、基础扎实、工作严谨的严玲被调入鞍钢新组建的造船海工团队。伴随着研发课题从几个到几十个再到上百个,她也成长为我国民用海工钢,特别是船舶用钢领域的领军人物。
2015年,“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鞍钢,让鞍钢海工钢研发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从耐蚀钢、低温钢到止裂钢,一个个“卡脖子”产品的技术突破,让鞍钢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而这背后凝结的`是严玲无怨无悔的全力付出。源于对事业的热爱和对梦想的坚持,鞍钢新产品研发的重点在哪里,严玲前行的脚步就紧跟到哪里,并为此谢绝了其他企业5倍年薪的高薪聘请。有人问她,这么拼值得吗?她回答说,能够与时代同行,为建设钢铁强国尽自己一点心力,这是我的幸运,更是我的光荣。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等不来,只有依靠自立自强,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地方创新突破。严玲始终心系“国之大者”,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坚决挺起中国制造的“钢铁脊梁”。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15
王红旭同志在生死关头,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有”好老师的模范代表,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先进典型,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学习榜样。他用自己的英雄行动传承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诠释了人民教师“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
马书记号召全体教师向王红旭同志学习,并进行了交流研讨,教师们认真学习先进事迹,并做好笔记,每人结合事迹撰写了心得体会,并在教师工作群开展了交流活动。
教师们在学校工作群里发表感言,还纷纷表示,王红旭老师在危难关头,毫不犹豫、舍生忘死,勇救落水儿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要积极学习王红旭的事迹,学习他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学习他正直无私、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学习他舍已救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乐于奉献、敢于献身的高尚情操。充分认识开展学习王红旭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营造学习英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有好老师。
通过组织专题学习、集中研讨、交流等方式,大力宣传王红旭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我校将把学习王红旭同志英雄事迹活动,与当前深入开展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与“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年”提出的“突出师德楷模引领,发挥示范作用”系列活动结合起来,把学习活动作为当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要把学习活动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和教育师生厚植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