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6尊龙旗舰厅 > 名人事迹 > 时代楷模 >

阿拉善盟“北疆楷模”先进事迹(一览)-z6尊龙旗舰厅

时间: 金浪 时代楷模

根据范围的不同,事迹可分为集体事迹和个人事迹;你是否在寻找“阿拉善盟“北疆楷模”先进事迹”?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阿拉善盟“北疆楷模”先进事迹

阿拉善盟“北疆楷模”先进事迹

满怀豪情赴边境

1971年,当地要选派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的年轻牧民搬迁到边境一线,作为民兵巡边员执行守卫边疆的任务。当时年仅25岁的尼玛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报了名。她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背起3岁的儿子哈达布和,带着母亲和弟弟,一家四口翻沙岭穿戈壁,来到了阿拉善右旗最北端的中蒙边境线——“8号点”。

乘坐大卡车经过整整两天的颠簸,才来到了黄沙漫天、冰雪交加的“戈壁孤岛”。一下车,荒凉的戈壁风沙呼啸而过,沙石吹打在脸上生疼。可那时的尼玛一点也不畏惧,没有房屋,就搭建蒙古包;没有水源,就骑骆驼去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打水,仅拉一趟水就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没有取暖、做饭用的煤,只能到300多公里外的额济纳旗或者更远的阿左旗驮运;没有医生、更没有药店,只能自备药箱;信息闭塞,收音机成了他们了解外界的唯一工具。

除了恶劣的生存条件,尼玛还要接受严苛的军事化训练。白天,苦练体能和战斗技能;晚上,在没有一点火星和灯光的情况下,还要训练如何站岗、如何撤退,谁带着老人孩子从规定路线撤退,谁断后防守都有严格的分工。训练到后来,即使再小的孩子,被大人半夜叫醒都不会哭闹,撤退时就连狗都不会发出叫声。老人回忆说,来的第一年冬天,她都不敢脱衣服睡个安稳觉。连长一再严令,绝对不能被敌人活捉,因此,尼玛一直是抱着枪睡,而不是她年幼的儿子。“所有子弹,准备给敌人,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尼玛幽默地说。

当时,边境形势紧张复杂,为了防范可疑人员出入境,尼玛要随时保持警惕,因为这里一直就是预防人畜越境和涉外事件发生的重点地段。白天一边放骆驼一边带着望远镜观察边境线,晚上五点开始找到高处的山站岗,执勤巡逻、守卫边境。严寒酷暑、年复一年,尼玛母子义务巡边18万多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近千人次,遇到越境的牲畜,都会想方设法送回去,而自己的牲畜越境,为了不发生矛盾和冲突,就选择顺其自然。截至目前,至少有百余峰骆驼留在了异国他乡,但未发生1起涉外事件。

半个世纪的守望,半个世纪的坚守。作为居边护边堡垒户,尼玛一家两代人在茫茫戈壁上用自己的铮铮誓言书写着对祖国浓浓的爱,用守边护防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她们坚定的信仰和光荣的使命。

初心不变护边境

随着边境形势的缓和,寂寞单调、艰苦异常的生活让当年一同来的两户人家选择了离开。尼玛同样面临着选择,家要顾,国要守,日子却不平静。望着即将需要上学的孩子,想着没有酱醋、缺盐少水的日子,尼玛的心在纠结。为了更好地生活,也为了儿子健康的成长,尼玛心动过,但是她站在长长的边境线上,毅然决然做出了决定——坚守这片炙热的疆土。尼玛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义务、有责任守护祖国的边疆,我要兑现我当初的承诺,这是我的信仰。”

春来秋往,哈达布和到了学龄,懂事的他不愿离开额吉,选择了留在母亲身边,和母亲一起放牧、巡逻,一起分挑重担。这一耽误,就是一生。直到现在,哈达布和大字不识,一点简单的汉语还是跟哨所的军人学的。在儿子的眼中,额吉就像沙粒,任凭狂风蹂躏,本色不改。初秋的晚霞映红了浩瀚大漠,初升的旭日照亮了尼玛老人的巡边身影。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里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有了小型风力发电机,通了电话,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非常现代化了,但与外面的世界相比,这里依然无比艰苦。在尼玛家,放着一部旧收音机,这是尼玛母子俩用过的第六台收音机,也是电视机出现后的最后一部收音机,也是他们那个时候了解外界唯一途径的见证。

尼玛说:“亲人走了,民兵也撤了,离我们最近的亲戚在200公里以外,最近的邻居也相距90多公里,‘8 号点’只剩下我们母子,我是‘连长’,儿子是‘小兵’,我俩白天放牧守边,晚上听收音机,给儿子讲故事、 猜谜语,守边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来了。”回望过去,尼玛老人说得很平静,可平静话语中蕴含着她始终不忘的初心——为国戍边。

一朝立志笃践行,衣带渐宽终不悔。50年来,尼玛把最美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边防事业,同时也与驻守的一批批边防官兵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尼玛额吉”。

两代传承守边境

一户人家,两代传承。1975年,尼玛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她悉心培育下,儿子哈达布和被周边牧民亲切地称为“哈连长”,儿媳敖登格日勒也在1990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如今,老人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巡边的任务主要由儿子哈达布和来完成。儿子和儿媳接过了母亲薪火相传的守边“接力棒”,他们一起陪伴着老人,继续守护好这片热土。儿子说,他会牢记母亲守边的初心,继续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

去年,尼玛老人和儿子用上了居边护边堡垒户巡逻管理系统app。此后,他们会定期收到边境派出所通过后台推送的巡逻任务,一边放牧,一边查看边境地区情况,系统就会自动将巡逻路线和信息回传到后台。过去的老民兵,成了新时代稳边固防的“千里眼”“顺风耳”。跟母亲比起来,哈达布和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有一样东西没有改变,那就是一如既往地坚守!

疫情期间念边境

几十年如一日,尼玛在大漠戈壁上树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鲜艳旗帜,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尊敬和赞誉。在疫情来临的时候,尼玛老人依然不忘巡边,为国家减少境外输入奉献自己的力量。

2020年2月15日,尼玛老人又开始了一天的巡逻。这一天的巡逻时间比以往要早一些,因为老人心里惦记着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去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恩格日乌苏嘎查疫情检疫站上看看,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尼玛老人家距离边境线最近,拿什么去看他们,成了老人左思右想的问题。最后,老人拿出了过年儿孙买来的牛奶和食用油,和儿子驱车赶往检疫站。在放下慰问品后,只是说了句“您们辛苦啦”就默默离开,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尼玛老人总说:“我是共产党员,国家有困难我们就应该冲上去。”

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时候,境外疫情的风险加大,尼玛老人和儿子哈达布和增加了巡防的频率,从一天两次变成了三次,每次巡防时间也延长了一个小时,确保阿拉善右旗境内无境外人员输入,牢固树立防控红线。

在尼玛的家里挂着一幅字——“一次选择,一生守护”,这8个字概括了两代人的一生。尼玛老人先后被授予一星居边护边堡垒户、“优秀边民”“阿拉善盟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20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北疆楷模”荣誉称号。

北疆楷模事迹:苏和

2004年,时任阿拉善盟___的苏和,退休后,没有选择居食无忧、颐养天年的舒适生活,而是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额济纳旗,在沙化最严重的黑城脚下“安家落户”,在风沙肆虐中,克服严寒、酷暑与劳累,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种植梭梭十万余株,在漫漫沙海中造出一片绿洲,阻挡了风沙对黑城的侵袭,改善了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并带动和感召家乡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治沙播绿,使额济纳旗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大漠“胡杨”“沙漠愚公”。

苏和,男,蒙古族,1947年1月出生,2014年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曾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和第五届感动内蒙古人物等荣誉。

一历史上的绿洲

黑城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距离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约36公里,曾是西夏的重要商埠和元朝在西北地区的最后一座军城。历史上,这一带被称为居延绿洲,但是由于气候变化,战乱频繁,开垦过度,黑城周边地区沙化严重。

时任阿拉善盟____的苏和2004年向组织递交申请,要求提前退休——到黑城脚下治沙造林。当年9月,苏和带着众人的不解与好奇,领着老伴进入这片沙漠,时年57岁。

沙漠里安家

沙漠里地表温度达60多摄氏度,鸡蛋都快能烤熟了。起初,苏和跟老伴白天在沙漠里干活,晚上回到城里,中午吃个馒头喝口凉水,凑合一顿。后来,苏和从城里拉来一间简易活动板房,里面支了个炉子,中午煮点面条,算是吃上了热乎饭。那段日子,苏和跟老伴互相鼓劲儿。然而,常常是头一天挖好的树坑,第二天就被沙子埋上。那一年,苏和在黑城北面的沙漠里拉起了一片围栏,将沙漠里残存的3平方公里的天然梭梭林围住。

多年来,额济纳旗年降雨量只有几十毫米,而蒸发量达4000多毫米,水源补充完全依靠黑河水。挖一个坑,栽一棵梭梭,一棵梭梭苗浇两桶水,每桶水40斤,全是苏和夫妇用手拎。一年中,苏和跟老伴有8个月在沙漠里干活。

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额济纳旗下设5个苏木3个镇,除离得较远的马鬃山苏木外,其他7个苏木(镇)都有牧民来这里向苏和要过梭梭苗。有的牧民开三轮车来,有的开皮卡车来。要个500~1000株的,苏和看着牧民们治沙造林,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牧民斯日古楞说,是苏和引领他走上了致富路。2007年,斯日古楞来到黑城,苏和的言行对他触动很深。“苏老在这么艰苦的地方都种活了梭梭,我家草场的条件比这强的多,我为什么不能种呢?”斯日古楞当时就开始打算。梭梭不但可以防风固沙,在其根部寄生有传统的珍稀名贵补益类中药材肉苁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008年,斯日古楞开始在草场上种植梭梭,并且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苁蓉。如今,他的梭梭林达到了一万多亩,嫁接的肉苁蓉也有好几万棵,彻底走上了富裕路。

前人植树后人乘凉

苏和用10年时间种了3500亩梭梭林,改造了一片沙漠——额济纳到黑城的必经之地,无数人因此受益。

有人曾对苏和到沙漠里种梭梭的行为表示不理解,可后来,不知不觉地有越来越多的人被感动,额济纳旗行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来了,牧民马玉武领着儿孙等十几口人来了,治沙队伍日渐壮大……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种爱的循环。

同苏和一样,他们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以朴素的道德情感和做人良知,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执着坚守,默默地真诚地为社会尽一己之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年近古稀的苏和老人,仍在用信念坚守理想,用生命谱写赞歌,他的身影如同额济纳千年的胡杨树,执着、坚韧、顽强、不屈,而又永不言弃。

他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我的有生之年多栽几棵树,就能给额济纳的后人留下一个好环境“。

“北疆楷模”科普

北疆楷模是一种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12日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呼和浩特举办王爱林、刘安同志先进事迹发布会,授予他们“北疆楷模”称号。

2023年4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关慧明、北方联合电力锡盟风电项目组“北疆楷模”荣誉称号。

3330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