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故事 明朝经典故事-z6尊龙旗舰厅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大家知道多少关于明朝的一些历史故事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明朝历史故事,希望你喜欢。
明朝历史故事一
李时珍之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是医学史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写出了一本著名的医书——《本草纲目》,这本书给后来的从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被外国人称为是“东方药学巨典”、“中国的百科全书”。
其实李时珍一开始并没把从医当成自己的理想。李时珍的父亲与爷爷都是相当不错的医生,他们都希望自己家里出一个读书人,希望有一个人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不再行医。可是这个希望一再地落空,最后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李时珍身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李时珍只考中秀才,之后每次都以落榜告终。
据记载,李时珍考中秀才后还参加过三次乡试。第一次参加乡试是在他17岁那年,地点在武昌。因为患有眼病,加之紧张,可能复习也不到位,三场考试过后,最终他名落孙山。
落榜后的李时珍读书更加刻苦,不久他娶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吴氏为妻,妻子并未反对他考取功名,还经常鼓励他。公元1537年李时珍第二次参加了在武昌举行的乡试,这一次,他再次榜上无名。
要不要再考呢?这时的李时珍有些犹豫,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然而父亲李言闻却极力主张并支持儿子继续考下去。为了不辜负父母的希望,李时珍决定再考一次。这时的李时珍不但体弱多病,而且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幸好妻子吴氏悉心照顾,才帮他慢慢地缓解了压力。
3年后的秋天,他第三次来到武昌参加乡试,再次失败。从此,李时珍对科举考试失去了兴趣,甚至对此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也是从这时候起,他暗下决心,不再参加乡试,跟随父亲学医。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即便是成功人士也不例外。当自己在人生遭遇了重大创伤的时候,需要的是勇敢地去面对,并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地投入到新的生活当中去。
明朝历史故事二
明末清初,号称“秦淮八艳之首”的江南名妓柳如是,很红火了一阵子。曾直接接触过她的顾苓写过一篇《河东君小传》,其中这样描述道:“(柳如是)为人短小,结束俏利,性机警,饶胆略……婉媚绝伦,顾倜傥好奇,尤放诞。”看来,所谓“秦淮八艳之首”居然是个俊美、风流的“小个子”。
当初,柳如是跟着一个叫徐佛的妓女,并没有多少文化。14岁,进了“吴江故相”周道登家当婢女。被周纳为小妾之后,那个退休的老头子边把小姑娘,放在膝盖上读书写字。可惜,周道登死了,柳如是便流落江湖,成了真正的妓女。可是,这个女子很有一股男孩气质,她的诗歌:“凡所叙述,感慨激昂,绝不类闺房语。”于是,松江一带的著名才子,便争相追逐。柳如是身边,从来就不缺多情公子和白面书生。她先后与李待问、宋征舆、陈子龙……爱得死去活来。可惜,人家都嫌弃她是个妓女,出身不好。闹了一阵子,谁也不肯娶她。
几经周折,捱到了崇祯十四年,也就是1641年夏天,柳如是终于嫁给了号称“江左三大家”之一、和“东南文宗”的钱谦益。此时柳如是24岁,而钱老爷子已近花甲之年了。人们把这对“老夫少妻”成为“神仙眷属”。
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钱谦益病老西归,卒年83岁。这一年,柳如是大约47岁,与钱谦益结婚已经整整25年了。钱谦益死了,就意味着柳如是的靠山倒了。她将面临寡妇受气的艰难生活。
其实,钱谦益去世前,家里的条件已经相当窘迫了,不作清朝的官,哪来正常收入?靠出卖文章,根本就挣不来多少银子。因为柳如是鼓励钱谦益,暗中资助反清复明的武装力量,钱家为此,机会倾家荡产。但是,那些多事的钱氏宗族,纷纷站出来找便宜,他们联络了一帮人,找上门来敲诈勒索。更重要的是,这些族人见柳如是一个小小的妓女,主持家政,内心非常不平衡。那些“债主”夺走了钱谦益家的钱财、田地和仆人,还进一步逼柳如是限期拿出三千两银子,否则有杀身之祸。
柳如是不能忍受这样的羞辱,自缢而亡。她好强了一生,从不在男人面前示弱,但最后还是被男人逼上了绝路。可见在那种社会里,女人再强,也只是男人的附属品,男人们互相厮杀中的牺牲品。她死之后,钱谦益的儿子和她自己的女儿女婿都为她写了长篇申诉,但是,逼债的人串通了官府,而且是很高层的官府。据说,当地父母官想为她申冤,都没起作用。这个冤案从此不了了之。
明朝历史故事三
崇祯死后被大顺军掩埋但无谥号,清军入关后进行祭拜,并为之设立谥号但一改再改,南明小朝廷也为之定了谥号庙号。三月十九日上午大顺军进入紫禁城,围绕崇祯帝的下落,城内谣言纷起,直到二十二日,才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的尸体。生性鲁莽的权刘宗敏命人把崇祯夫妇的尸体一起陈放在东华门外,强令京师百姓观看,以正视听。
崇祯的尸身以发覆面,一只脚赤足,衣衫零乱,尸臭四溢,状况惨不忍睹。陈列三日后,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将二人葬于昌平银泉山田贵妃的墓中。虽是亡国之君,却少不得有一番盖棺定论,大顺政权在《永昌元年诏书》中评价道“君非甚暗”,四月初四那天将崇祯帝和周皇后葬入田妃墓。四月三十日,大顺军退出,五月初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占领了无人管理的北京。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多尔衮深知若想稳定政权必须要安抚人心。始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并改葬崇祯帝后,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从五月初六日开始,命前明在京官员为崇祯哭灵三天,既然设灵祭祀,牌位上就必须要有谥号了。前明左中允李明睿提出以“怀”为崇祯的庙号,以“端”为谥号,合称“怀宗端皇帝”。根据帝王谥法,“怀”表示“执义扬善、慈仁短折”,“端”表示“内外宾服”。但根据惯例,亡国之君绝无庙号,因为国祚断绝,宗庙无存,谁来祭祀?多尔衮对这些繁文缛节还不十分了解,于是一干前明故臣在“怀宗端皇帝”灵前真真假假地哭了三天。多年后渐悉中原文化的顺治皇帝恍然大悟,降旨取消崇祯的庙号,并改谥号为“愍”,此后的清代官方出版物上一概以“愍帝”称呼崇祯。
崇祯身亡的消息四月中旬才传到南京,各派势力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即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帝立刻表示不承认“怀宗端皇帝”的称谓,重新定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不想立刻遭致文士反对。“思”字是蜀汉后主刘禅死后的谥号,用于殉国的崇祯帝极为不妥,最后定为“毅”,再无争论。
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黄道周、郑芝龙等又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了南明的第二个政权隆武王朝,于是再次折腾起崇祯来,改庙号为“威宗”,称之为“威宗烈皇帝”。但隆武政权存在的时间更短,地域更小,只限于东南沿海一带流传。不可思议的是后世那些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人士,居然为了“毅宗”还是“威宗”争论不休。
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获得如此之多的美好字眼,即便如此,明朝的遗老遗少依然不依不饶,曾在崇祯朝出任过大学士的文震孟之子文秉专门撰文指出:“先帝以两宫毕命后始自为计,义也;初拟从权,徐图后举,既慨然知天命之不可争,不难身殉以谢天下,智也;业已身殉尤曰不敢终于正寝,礼也;从睿殉难合乎天理大道,仁也。夫当变起萧墙,祸介俄顷,而仁义礼智俱全而无失焉?可不谓正乎?”谥号应为“烈宗正皇帝”,一时间广为流传,崇祯不再是那个悭吝成性苛刻加派自作聪明滥杀无辜犹豫不决视民如草芥的亡国之君了,而是合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标准的完人。
看过明朝历史故事的人还会看:
1.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故事大全精选
2.古代关于读书的故事大全精选
3.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4.历史有名故事
5.中国历史人物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