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简介(精选5篇)-z6尊龙旗舰厅
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简介(精选5篇)
张伯礼院士凯旋:“我只是普通中医,干了该干的事儿”;你是否在寻找“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简介”?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简介(精选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简介(篇1)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500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____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____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____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简介(篇2)
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昨晚,张伯礼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以_____的党中央英明领导、科学决策;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凸显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
张伯礼院士动情地说,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仅仅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给予了我这么崇高的荣誉,盛名难副!抗击疫情,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人民才是真正英雄。在和平时期,医务工作者能够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关怀,令我激动万分,感动不已,努力、再努力,为防控好秋冬疫情贡献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再接再厉!
古稀之年,临危受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1月27日,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从渤海之滨赶赴江城武汉。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出征。17年前,在抗击非典前线,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
到达武汉后,张伯礼院士提出,“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等患者实行中医治疗。”通过严格隔离、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四种人中确诊病例大幅减少。2月初,张伯礼院士、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提出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申请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院士作为名誉院长,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自2月12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收治564名新冠疫情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
经验推广到其他方舱医院,中药使用率超过90%,也取得转重率2%—5%的较好疗效。那段时间,张伯礼要完善医院、指导临床、察看患者,还要负责拟方、巡查定点医院等。长时间不分昼夜的高强度工作,张伯礼病倒了。2月16日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结石嵌顿在胆管里,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为了不动摇军心,也不让家人担心,他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自己签手术同意书。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便在病房里开始了工作。手术后不几天,他实在放不下工作,再次进入了一线继续战斗。
4月16日,在武汉奋战了整整81天的张伯礼院士返津。那一天,天津市民和这座城市用最隆重的礼仪迎接英雄凯旋。回津后,张伯礼院士仍然忙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第一线,仅海内外连线就达数十场。8月9日,张伯礼院士作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津主持召开了首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昨天又召开了预防和治疗药物研发会议。
张伯礼院士说,____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我一定要牢记____的殷殷期许,倍加珍惜崇高的国家荣誉,加快建设好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中医药原创思维和现代科技结合,转化为创新成果和现实生产力,推动中医药走出以科技为引领的创新发展道路,在提升中药产业创新发展和走向国际中发挥关键作用。
采访临近结束时,张伯礼院士难掩激动心情,欣然填词一首:
清平乐·人民才英雄
白甲十万,
战疫三月酣。
江城生死皆好汉,
数英雄独颜汗。
中央经略济生,
举国众志成城。
中西协和防治,
环球凉热彰明。
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简介(篇3)
谁说90后、00后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在这场抗击____疫情的斗争中,这些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是有担当的一代,是“奔涌的后浪”。90后、00后在抗疫中的优秀表现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全国___期间也引发代表委员们热议,称赞这些年轻人有情怀、有担当。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
被抗疫的年轻人所感动,90后是可托付的一代
“在武汉疫情期间,我觉得90后年轻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可圈可点。”5月24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在武汉抗疫期间的所见所闻。他说,90后是让人放心的一代,可托付的一代。
今年1月27日,72岁的张伯礼临危受命奔赴武汉,在武汉抗疫82天。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疫情期间,一名滞留武汉的大学生志愿者让他至今难忘。
疫情期间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90后医务工作者
“她过年没有回家,疫情发生后成了一名志愿者,帮急需药品的小区居民买药。有人需要药时,她记在自己本本上。有的药不好买,需要跑十几家药店,还要买最便宜的,送给居民时,她会很用心地写一张纸条告诉药怎么吃。”张伯礼说,除了这名大学生,还有奋战在方舱医院的年轻医务工作者都让他难以忘怀。
在医院一线,这批年轻医务工作者每天都坚持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张伯礼说,“在困难时刻、特别危险的地方,他们抢着往前冲,我觉得他们是让人放心的一代,可托付的一代,非常好,被他们的精神感动。”
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简介(篇4)
在抗击____疫情的“武汉保卫战”中,我市张伯礼院士临危受命、坚守江城,随后他的儿子张磊也增援武汉江夏方舱医院,父子俩并肩作战,医者仁心同频共振。
别告诉家人,我自己签字
1月27日,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防疫战的张伯礼院士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飞赴武汉。从这天开始,他就一直坚守在江城,直到2月16日,因劳累过度引发胆囊旧疾,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他本想保守治疗,因为“武汉保卫战”正到叫劲的时候,还有那么多人等待救治,但负责为他治疗的专家态度坚决:“您不能再拖了,必须手术!”2月18日,为张伯礼手术时发现,他的胆囊已经化脓、胆管结石嵌顿坏疽了……
张伯礼在武汉时,儿子张磊也报名要求参加医疗队。张磊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2月21日,他带领第十二批天津支援湖北医疗队增援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我是党员,又是科领导,还有抗击非典、禽流感的经验。”张磊告诉记者,“父亲这么大年纪都来了,我哪能坐得住?”不过,出发的时候,张磊没告诉母亲。而那天,正是母亲的生日。往常这一天,他们一家人都会团聚在一起,这一次,他却缺席了。张磊嘱咐妻子和妹妹帮他隐瞒:“就对咱妈说我要去滨海新区值班。”他兼任位于滨海新区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他想,能瞒一天是一天,“不能让老妈又多一份担心。”
张伯礼接受手术那天,照例要征求家属意见,他说:“不要告诉家人,我自己签字吧!”这是为了瞒着老伴,毕竟,这个时候在武汉病倒了,他怕老伴担惊受怕。
正在打硬仗,我不能躺下
2月28日,在武汉协和医院病房,记者专访张伯礼院士时,值班护士黄珺说:“你们快帮我们劝劝老人家,他简直不听话,每天睡得好晚,住院还忙工作。”
怕影响军心,张伯礼提出不要将他手术的消息对外界公布。麻醉过后,他醒来就让秘书给他读疫情通报,并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的情况,还经常要接听医护人员求教的电话。江夏方舱医院是目前唯一由中医接管的方舱医院,驻扎着来自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驰援武汉的中医医疗队。这是在他的提议下,紧急调集的“中医国家队”。作为国家中医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深感此行武汉的责任重大,因而,病倒了也不能懈怠。尽管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领导反复叮嘱他安心休养,但他的那份牵挂怎么也放不下。“仗正在打,我不能躺下。”张伯礼讲到这里有些哽咽。国务院领导点将让他征战武汉,专家组有多名院士,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召他们前来。他意识到此行不会轻松:“领导的信任化为不竭的力量,人民的需要就是使命。”手术后,他以诗抒怀:“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他笑道:“肝胆相照,我这回把胆留这儿了。”风趣的话语,透着和蔼、豁达。如果不是右手腕上封着的静脉留置针,你很难想象,这位72岁的老人刚做过胆囊摘除手术。
他从来不服老,有个细节令记者感慨,记者在报道中介绍他是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审读时将“老人”改为了“学者”。
数字的背后,全情的付出
初到武汉的几天,情况比张伯礼想象的严重得多。他和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同志调查发现,发热门诊都是病人爆满,走廊里,输液的病人与排队挂号的人混在一起,很多人排了几个小时也看不上病。这种混乱状况,只会增加感染几率,加速病毒的传播,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当晚,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开的会议上,他提出,要马上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主要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隔离开。征用一些学校、酒店进行隔离,普遍服用中药,“大水漫灌”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他认为,发热人群中,可能有的只是感冒,如果都往医院跑,跟真正的____患者混在一起,感染者只会越来越多,其实,也许几剂清热解毒的汤药就治好了。但是,发放汤剂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尚在混乱之中的患者也对中药将信将疑,他为此很痛心。直到几天后,湖北省中医院治愈了几十位患者,人们才认识到中药的抗毒效果,开始普遍服用中药。转天,他督导送进去3000付中药煎煮液,而后又送进去1万付……至今已达40万袋中药了。
让确诊的患者都能住院,在一个多月前的武汉根本做不到。“一床难求”的严峻状态,令人忧心如焚。专家们提出,建设方舱医院,扩展床位,尽快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第一步先把确诊病人收治起来,把轻症集中到方舱,让定点医院集中收治重症,并在所有方舱医院发放中药汤剂,对所有住院病人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领导当场决策,立即在武汉市的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地建一批方舱医院。同时,从全国调集医疗队,接管方舱医院。江夏方舱医院由中医团队整建制接管,由张伯礼负责指导指挥。方舱医院主要收治轻症和普通型患者,单纯使用中药就可以取得较好疗效。江夏方舱医院前期收治的400多名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
中西医结合抗击冠状病毒,是张伯礼力推的治疗方法。早在抗击非典时,就已经验证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在来武汉前,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天津海河医院运用此法,取得良好疗效。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他来武汉,也是希望他的团队为防控____疫情发挥特殊作用。
在张伯礼等专家组成员的强力推动下,武汉的协和、同济、金银潭等医院的重症患者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呼吸、循环支持下,中医药在稳定血氧饱和度、控制肺炎进展、抑制炎症因子风暴及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有些重症患者转为轻症,或痊愈出院。现在,武汉市各医院中医药的介入已经从当初的30%超过80%,在方舱医院,中医药的介入则超过90%。有谁知道,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张伯礼怎样的付出!他多次进入“红区”,望闻问切,甚至不顾学生的阻拦,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亲自查看患者的舌相。白天指导会诊,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细化到某一个具体的病例。他终于没有扛住高强度连续作战的疲惫,病倒在战场。
谁能忘生死,为医则无畏
没有人生而忘死,只是选择无畏。说起父亲的忘我,张磊心疼掉泪。在武汉这些天,父子俩至今未见上一面。“我打过电话,想去看他,哪怕能陪伴一天也算我尽份孝道,但被他拦住了。”张磊说。
张伯礼又何尝不想父子相见,但他还是劝阻了张磊:“我这里被照顾得很好。非常时期,你不用来看我,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今年45岁的张磊是个听话的孩子,从小到大,就没让父亲操过心。记忆中的父亲总是忙得很晚回家。他想,做医生太辛苦了。但高考那年,母亲说:“你还是报考医学院吧,将来像你父亲一样。”张磊从医后,一直以父亲为榜样,敬守医德,钻研医道,成为风湿免疫学科的青年才俊,但他一直低调,甚至连我们的采访都百般推辞,直到他所在的医疗队党支部书记、领队刘学政出面做工作,他才同意与记者见面。刘学政说:“他跟我们老院长(张伯礼曾任天津中医一附院副院长──记者注)一样低调谦和。”
到武汉后,张磊全身心投入救治工作。提取患者咽拭子样本,是“红区”中最危险的工作,极易被患者呛咳喷出的病毒感染。张磊总是自己动手,从不让学生去做。“我应该冲在前面,我们几个主任都是这样做的,我凭什么特殊?”他说,“如果医生都不敢上前,那病人岂不更绝望吗?”2月26日,首批23名患者从这里治愈出舱,张磊说:“那天,我睡了个好觉。”
作为父亲,张伯礼对儿子来到武汉当然有几分担心,毕竟新冠病毒太狡猾、太凶险了,但对儿子的表现,张伯礼很是宽慰:“张磊干了这么多年,经历过非典的考验,个人防护应该没问题,在业务上也可以独当一面了。”不过,张磊遇到一些病例仍会打电话向父亲求教。在抗疫战场上,这对父子虽然隔空对话,但两颗医者仁心却在同频共振。
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
在武汉的张伯礼一直牵挂着天津的疫情防控。“我也是天津专家指导组中医组的成员,第一个病人我就参加会诊了。别看在这儿,天津的疫情我都知道,136人确诊,2月27日新增一例是院内感染,出院已经破百例了。天津的同道经常会咨询一些问题。”他说,“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天津的防控措施非常扎实、有效,很多方面值得全国借鉴。全国人民摘口罩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悬壶济世,医者仁心。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医药文化精髓,正是因为有张伯礼这样的高德大医和张磊这样的后辈才俊的不断传承,才得以继续护佑着我们的康宁。“中医是苍生大医,治病救人几千年了,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财富。”张伯礼说,“祖先留下的财富,是无价的瑰宝,让我们在应对疫情时有了中西医两套治疗方案,我们应该感到幸运。”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张伯礼抗击非典时的誓言至今依然不改,他对这场空前壮烈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最后胜利一直信心满满。有其诗《战地灯节》为证:“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
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简介(篇5)
3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一线抗疫群英谱”报道了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一起了解!
今天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一位七旬医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在康复驿站,张伯礼正在给治愈后仍处于隔离期的康复者们问诊。随着疫情持续向好,治愈患者不断增加,完善____康复期的中医治疗方案成为他现在的主要工作。
张伯礼说,两个月的一线抗疫,让他最欣慰的是,中医早介入、全程参与,在____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月初,刚到武汉不久的张伯礼面对没有西医特效药的情况,提出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等患者采用“中药漫灌”的治疗方式,也就是给他们普遍服用以治湿毒疫为主要功效的中药袋装汤剂,这一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采用中医药早期干预的同时,张伯礼又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共同请缨,率领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他们采取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共收治____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
张伯礼:564个病人里没有转重的,按照一般结果这些病人里边有6%到10%要转成重症,我们一个没有。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张伯礼不分昼夜的高负荷工作导致胆囊炎发作,于2月19日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张伯礼就重新投入工作。
在张伯礼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的作用体现在了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特别在用药方面,目前已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三药三方”,并编入第七版____诊疗方案中。
张伯礼:中医是能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中医和西医优势互补,是中国人的福气。那么好的东西应该为中国人健康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