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6尊龙旗舰厅 > 名人事迹 > 感动中国 > 202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202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7篇-z6尊龙旗舰厅

时间: 吴泽 感动中国

202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7篇

《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的深层含义其实是精神价值的传承。国家强盛离不开精神的强盛,民族复兴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202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1】

近年来,儿童被拐卖或走失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走失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走失儿童事件的发生,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事情呢?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引起了我久久的思索。

张宝艳、秦艳友夫妇,是吉林省通化市人。自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能感同身受的体会到走失孩子的父母内心焦虑的情感。此后他们便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

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在张宝艳与丈夫的悉心维护下,网站逐渐发展起来。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z6尊龙旗舰厅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人多,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志愿者们在张宝艳的带领下,积极核实搜集信息,对家长进行防骗指导,及时向公安部门反馈情况,提供线索千余条。多起积压多年的拐卖案件告破,不少儿童结束流浪乞讨生活,回到亲人身边。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小事感动着我们,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让我们用最纯净的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

202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2】

通过这段时间学校组织的对张桂梅先进事迹的学习,同是一名人民教师,我自感羞愧。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张桂梅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她工作30余年来,爱生如子,对待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即使被病魔纠缠也没有一丝懈怠,仍然带病忍受着剧烈的疼痛站在讲台,就算倒下也放不下她的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心中仍然牵挂着她最热爱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教师,很多无法做到的在张桂梅看来像是举手投足的小事,其实不然,正因为对她来说是小事,是她心系学生,心系她的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她始终一直坚守,不但自己做好,还要树立榜样,带动同事一起做好教育。从她教学取得的成绩证明了她对教育事业的衷心。

尽管现实残酷,她先是丧夫,然后自己几经病魔折磨,但她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将自己的一生为教育事业作奉献,她忘我的精神,爱学生如子,爱教育事业胜过爱自己生命的精神让我十分崇敬。作为一名党员的教师,尽管我一直以来也在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对待我的每一位学生,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但和张桂梅同志比起来,我所做的一切似乎很渺小。

今后的工作,我会继续努力,像张桂梅同志,学习她对待工作的态度,学习她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在教育岗位,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为学校的教育尽一份力,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

202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3】

王娅生前致力于慈善事业30余年,通过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资助西部地区多名贫困学生。当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后,王娅放弃使用昂贵的化疗药物,将名下唯一房产无条件捐出,用作助学。今年2月16日,王娅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后,又将遗体捐献给医疗事业。

任何时候都在替别人着想

“她的事迹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可是这些荣誉她却再也看不到了!”王娅的“发小”陈海兰轻声说道,“王娅离开我们已经快10个月了。”12月2日,记者随同陈海兰从西青区中北镇华亭丽园居委会领取了王娅去世后所获得的荣誉——第六届天津市道德模范证书、奖章、奖杯和绶带。

记者再次来到王娅生前居所时,门上还贴着过年的春联。打开房门,记者看到,屋内的衣架上还挂着王娅的`衣服,厨房的灶台上还放着她生前用过的粉色水杯,这一切都像是在等着主人回家,只有卧室内的台历上“定格”在了今年2月,再没有翻动过。

陈海兰向记者介绍了王娅生前手机里和友人的一些往来信息,其中一条信息的内容是,在她弥留之际,有朋友想去看望她,却被她婉拒了。“你们好好过春节,千万不要到我这来,你一定得答应我,我这挺好的,放心吧。我病了,让大家都没有过好春节,心里已经过意不去了,千万不要再来了。”陈海兰说,王娅总是这样,任何时候都在替别人着想。

在她生病期间,有受资助的学生也发来信息,想要给王娅寄一些特产,王娅回复说:“心意收下了,但是不能收你家乡的特产。请转告学子们,我只希望你们都有出息,希望你们对社会有贡献,并把爱心传递下去,相信你们能做到。”

让王娅精神带动更多人

白瑞刚告诉记者,甘肃、青海、河南、四川等地的19所助学定点学校为好人王娅投了票。“各个学校从老师到学生都被王娅的事迹深深打动着。虽然她生前为人低调,但是我们要懂得感恩,要把她的这种大爱展示出来,传递下去,让王娅精神带动更多人!”白瑞刚感慨道。

白瑞刚说,受到王娅助学事迹的感召,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联系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让人感动的是,陈海兰将王娅生前留给她看病的10万元也捐给了基金会。王娅资助了7名中学生和5名大学生,其中有3名学生在天津上了大学。今后还会有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受到王娅的资助来天津上学,因为这是王娅生前的心愿!

202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4】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上,苏炳添跑出了9秒83的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亚洲人。这种突破创造了历史,这种突破振奋人心,而苏炳添的那种坚持“进步”的精神,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半决赛中,苏炳添在第三小组第四道。发枪前,他揪了揪紧身衣,双手合十,大拇指与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赛后记者跟他求证手势的意思,他说这是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

苏炳添的“进步一点点”是中国人的一大步,也是亚洲人的一大步。但是这“一点点”是突破极限的挑战,是要建立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与自我突破上。苏炳添说,自己从9.99到9.91(提高0.08秒)用了3年时间。此后,他又为自己制定接下来的0.01秒的目标,“听起来0.01秒很少,但是提高0.01秒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我愿意去尝试。”

为此,他保持严格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坚持训练,让自己的身体机能在32岁还保持在巅峰状态。就是为了能不断实现“进步一点点”。

在知乎上回答“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是种怎样的体验时”,苏炳添也说训练很累,“很枯燥,有时候确实练着练着就会想,太累了,明天还要练啊太累了,还要练那么多年,怎么坚持啊……”但他也说,“这样坚持下去也是一个再次挖掘自己潜力的过程。”

苏炳添做到了,他以9秒83打破亚洲纪录的成绩,成功闯入奥运会决赛,成为中国奥运历史第一人,刷新了亚洲纪录。这背后是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始终如一的坚持。

拿金牌可喜,刷新记录可喜,但这些站上世界顶尖赛场的运动员身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更可宝贵。“进步一点点就好”不仅是苏炳添的追求,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座右铭。

我们常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立长志者,不期速成,从“进步一点点”开始,坚持“进步”,必将会离目标越来越近。龟兔赛跑的故事,“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能做到、能坚持的有多少呢?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例子:有人说要减肥,然后呢,就一顿操作猛如虎,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饿死,或者恨不得把自己累死。这种状态明显不可持续,于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减肥”仅仅成了一句天天挂在嘴边的口号;有人说要阅读,让自己变得“有深度”,于是捧一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看了两页之后觉得“太有深度”,弃之……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经说过:“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不要一下子学很多。”同样的道理,想要做成事,就不要妄图一口吃成个胖子。要学会循序渐进、持续发展。“进步一点点就好”,就是这样。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我们也应该提醒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即使只有“一点点”,但只要能坚持下去,数年如一日,十数年如一日地“进步”,就算我们破不了中国纪录、亚洲纪录,但终归能挖掘出自己潜力,实现更好的自己。

202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5】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现在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当被问及,为何在如此高龄,还要坚持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时,叶先生这样说:“因为我觉得我对不起年轻人。以前我上课大多是在讲批评啊讲欣赏啊,但是我没有教吟诵。近代之后,吟诵被认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渐不被提倡。离开台湾后,我觉得吟诵要是断绝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古典诗词该用什么方式来传承?这是个讨论了很久的议题。

叶嘉莹的答案之一是吟诵,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叶嘉莹强调: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英文诗有朗诵、朗读,也有轻重的读音,但是没有我们这样拿着调子的吟诵。所以他们把吟诵翻译成chanting,这样翻译并不准确,因为chanting 其实是佛教做法事时的念诵,与诗歌的吟诵不同。

她对于吟诵非常“执着”,在《掬水月在手》里,能看到许多的吟诵镜头。叶嘉莹觉得,吟诵是“复活”诗人生命的手法,要读懂词人,就是要进入对方的语境中,过别人的人生。

当诗词加上韵律声调,不仅更好记忆,也离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202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6】

黄文秀,女,壮族,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巴别乡德爱村多柳屯人,2016届广西定向选调生、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本科就读于山西省长治学院。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副科长、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

2018年3月26日,黄文秀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

黄文秀是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硕士毕业生,面对精彩的世界,这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女孩作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她决定回到家乡支援建设,2018年担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身患重病,重重压力之下,黄文秀总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从进村开始,黄文秀就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学会了桂柳方言,一年多时间,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协调给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在黄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

黄文秀驻村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202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7】

“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3月3日晚,朱彦夫这个名字,再一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位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战士,入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颁奖典礼现场,接过沉甸甸的荣誉奖牌,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非常激动,她说:“今天我来给父亲领感动中国奖,感到很荣光,我被感动中国人物感动着,被父亲的精神鼓励着。作为一名教师,我回去要本本分分,干好本职工作,尽最大努力教育好我的孩子,把父亲的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朱彦夫,为什么感动了中国?

朱彦夫14岁参军,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在朝鲜战场上,他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在战斗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回国后,他毅然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了家乡。靠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实现了生活自理。

战场上,他扛起枪杆子,与敌人英勇作战;在家乡,他抱起锄杆子,带领群众向贫穷宣战;退休后,他夹起笔杆子,向人生极限挑战!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写就极限人生!

命运打不倒心中有光的人。

朱彦夫当书记25年,光假肢就磨坏了7副。他带领乡亲们棚沟造地,在贫瘠的山地上造出了一块块旱涝保收的“平原”,每年增产粮食几万斤;他顶住压力大搞副业,改善了村民生活;他带领林业队,种植苹果和花椒,千亩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能够抗衡时间、改写命运的,唯有执着信念。

朱彦夫没有忘记战场上指导员牺牲前对他的嘱托,他要把战争的壮烈写下来,传给后人。但是写书,对于失去双手的朱彦夫来说,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刚开始,他用嘴含笔,口水连着汗水,泪水和着墨水,不一会儿就弄得字迹模糊,只得换纸重写。后来,他尝试用残肢抱笔、手腕绑笔,残臂磨破了,他贴上胶布,忍着剧痛再写。这样一撇一捺,一点一滴的坚持,持续了整整7年,他以惊人的毅力,写成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朱彦夫曾经说,“在别人眼里,我似乎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我认为,幸福是有层次的。奋斗着,就是幸福的。”朱彦夫从未停止过奋斗的脚步,创造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

看了颁奖盛典,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医院院长亓庆良说,“我被朱彦夫的事迹感动着、感染着,朱彦夫的精神是淄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要把感动化成行动,幸福地奋斗,为打造‘厚道齐地、美德淄博’贡献力量。”

沂源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一部分,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被称为“山东屋脊”,朱彦夫就是这屋脊上的精神高峰。如今,他又成为凝聚奋进力量的全国精神高峰。

朱彦夫一心向党,全心为民,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成为淄博党员干部对标先进、检视问题的一面镜子,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一把尺子,激励着470万淄博人民,在打造“九个现代化新淄博”的跨越中勇往直前。

3280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