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人员个人事迹5篇-z6尊龙旗舰厅
扶贫工作人员个人事迹5篇
不管写什么样的事迹材料,都必须实事求是的表述出内容;你知道哪些扶贫工作人员个人事迹?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扶贫工作人员个人事迹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扶贫工作人员个人事迹精选篇1
和平农场连续亏损了二十九年,是广东垦区七大贫困场之一。现有总人口7784人,其中特困职工510户,2146人,占全场职工产数的20%,占总人口的27%。为尽快帮助职工脱贫致富,省农垦总局和茂名农垦局党组十分重视,两级局扶贫办的同志多次到和平农场与场领导一起研究扶贫发展的方向,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提出要发展立体农业的扶贫工作思路。为了将农场的扶贫思路尽快落实到扶贫工作中去,几年来,赖超英同志怀着一颗让职工群众尽快摆脱困境的赤诚之心,无私地奉献,她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农场的扶贫工作中,走遍了农场26个生产队,积极推动扶贫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全场扶持的183户,有151户已经脱贫,脱贫率83%,2004年全场劳均收入4123元,比上年增长27%。
一、走队串户,摸清情况。
为摸清全场特困职工的底子,掌握扶贫工作的第—手材料,赖超英带着工会另外一位女同志,不怕辛苦,顶着烈日,冒着寒风,骑车下队,走遍二十六个生产队,走访500多户职工家庭,她的小本子上详细地记录了每个特困职工的各种情况,如职工家庭收入、特困原因、思想状况、技术特长、解困要求和家庭地址等等,这个小本子凝结了她的多少心血,其中的艰辛有谁知?有一次到三队去了解情况,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周围都没有避雨的地方,她们两个一下被淋成落汤鸡。三月的天气还是有点寒气,经雨水一淋,全身又冷又饥,直打哕嗦,即使如此她们仍然坚持继续工作。有时上山看果园、看猪栏,由于山高路滑摔跤扭伤脚的事时有发生。这些困难都没有吓退赖超英同志和她的伙伴。经过一段时间的排查,终于详细地掌握了全场特困职工的第一手材料,并针对不同的类型,建立了510户特困职工档案,为分类实施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苦口婆心,改变观念。
和平场贫穷了二十多年,职工的工资和产品款常常不能及时兑现,职工对贫穷已经麻木了,有—天过一天。特别是一些特困户人穷志短,对脱贫致富缺乏信心。赖超英同志为尽快帮助这一部分人转变思想观念,早日脱贫致富,她把帮思想、扶志气作为扶贫的首要工作来抓。先后三次组织队干部和职工代表到本场三队、十二队、二十二队参观典型岗位,还组织全场干部和—部分工人代表到红湖农场参观立体种养业的发展情况。通过参观学习,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信心,积极发展生产,争取早日脱贫,特别是一队和十二队的工人代表参观后,深受启发,都纷纷表示,要积极发展家庭经济,争取早日脱贫。但仍有—小部分特困职工认为先进难学,安于现状,不思改变。赖超英同志根据摸底掌握的情况,对这小部分人的思想状况进行了分析,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她多次深入职工家庭,宣传典型,分析优势,以理说服,以真情打动人心,在她苦口婆心的说服下,这些职工终于觉醒。如一队的苏世强,是队中有名的特困户,家中生活十分困难,他本人也年轻力壮、有劳动力,可就是终日无所事事。经赖超英两次到一队找他谈心,他终于说出心事:自己也想养猪,但是自己无资金,别人又不肯借钱,无法起步。赖超英和领导商量后,决定从扶贫贷款金中贷款—万元给他养猪。经过两年的努力,年养猪收入18000元,获利8000元,现在已摆脱了贫闲,解决了家庭温饱,对养猪信心十足,正雄心勃勃计划进一步扩大养猪规模。
三、资金扶持,雪中送炭。
很多特困职工贫困的原闲,是缺乏资金。因此,资金扶持是扶贫的关键,为特困职工提供资金扶持,对资金不足的特困职工无疑是雪中送炭。2001年以来,上级对特困职工扶贫实行有偿低息借贷,帮助他们起步发展生产。在两级局扶贫办的支持下,先后给和平农场下拨了扶贫贷款66.8万元。为了用好这些贷款,赖超英根据摸底情况,对所有特困职工进行分类排队,先后贷款给190户职工发展养殖业。如一队的宋寿宁,由于他大哥外出发展,经营不善把家中的10多万元亏空,家中生活陷入困境。赖超英在排查中了解到宋寿宁很想贷
款养猪,具备发展能力,决定贷款三万元给他养猪,同时也救活了70亩果园。在未养猪前,其70亩的三月红荔枝严重缺肥,生势差,自养猪后,肥水充足,生势良好,当年三月红荔枝收入8000多元,养猪年收入150000元,获利20750元,实现了养猪赚钱、水果生势旺盛双赢。
为了确保贷款安全,在发放贷款资金时,赖超英坚持做到“四贷四不贷”,即有志脱贫、有生产经营能力的贷,无信心、无能力的不贷;有岗位、有担保的贷,无岗位、无担保的不贷;见效快、周期短的项目贷,见效慢、效益差的不贷;讲信誉的贷,信誉不好的不贷。在第二批扶贫贷款中,有两位职工坚持要贷款,赖超英深入生产队了解后,—个信誉差,欠场的资金一万多元不还,一个懒惰无心发展生产,对这两个人,做到坚决不贷。发放贷款时坚持做到签订贷款合同,要有担保人,担保人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如果没有做到这点,坚决不发放贷款金,贷款发放后,坚持动态管理,每月到贷款户家中检查、了解贷款的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真正落实在扶贫项目上。
四、示范推动,智力帮助。
赖超英深深地认识到要加快职工的脱贫步伐,必须加大对职工的生产技术和养殖技术的培训。为职工提供智力支持,这是职工能否脱贫的基础。她积极和生产部门的领导协调好,聘请种果和养殖的技术员到农场为特困职工上技术辅导课。2002年来,先后举办了六期培训班,共135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特别是两次聘请曙光场有多年管果经验的刘开平副场长和建设场畜牧公司的曾继锋副经理到农场开班授课,职工反映良好,有些六七十岁的退休工也前来参加听课,除此之外,还多次邀请地方畜牧兽医站的专家到场讲授养殖技术和各种禽畜病的防治措施,使职工在发展种养殖业中,加强了科学性,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打下基础。
为把扶贫工作抓细、抓实、抓好,在全面推广养殖业上,赖超英还注重抓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全场养殖业的发展。该场1队和2队职工养猪积极性高,行动快,规模大。赖超英把这两个队作为全场养猪脱贫的示范点,亲自三次邀请中垌种猪场的场长到这两个队进行瘦肉型猪饲养技术指导及研讨防病措施。经过努力,这两个队职工养猪都取得较好效益。其中1队8户贷款户养的第一批猪总收入158400元,总利润24118元,平均每月户利润753元。其中最高利润有5000元。赖超英抓住这个突出的典型,在全场广泛宣传,职工反映强烈迅速掀起养猪热潮,全场有82%的职工都养起了猪。据去年统计,全场养猪的家庭300户,养猪总数9101头,出栏5102头。总收入468万元。总利润93万元,平均每头猪的利润182元。
五、不断探索,模式引导。
根据形势的发展,总结了职工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2004年,和平农场党委又提出新的扶贫发展思路,即引导职工在果园逐步配套有鱼塘、猪栏,搞“立体种养”,即“三配套”。“三配套”种养结合,可弥补单—经营的不足,形成良性循环。如三队的下岗干部刘付智华,2003年贷款2万元,在果园养猪120多头,养猪纯收入15000元,鱼塘年纯收入2万多元,果园有充足的肥水投入,纯收入也有12000多元,一年“三配套”总纯收入47000元。赖超英抓住这个典型,在农场职代会期间组织了职工代表前往三队参观,并让刘付智华介绍“三配套”种养经验,代表们看了、听了都深有感触,一致认为走“三配套”立体种养,是脱贫致富的好门路。这一次参观学习,职工对发展“三配套”种养业有了新的认识。赖超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大宣传力度,很快,全场又迅速掀起发展“三配套”种养业的热潮,目前全场有“三配套”职工37户,其中十二队有26户,是全场拥有“三配套”最多的一个生产队。而且大部分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如张一民在派出所工作,仅靠一人的工资养活全家,果园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低,去年他贷款一万元,在果园建猪栏养猪、挖塘养鱼,一年养猪获利9380元,鱼塘纯收入5500元,全年种果、养猪、养鱼“三配套”总纯收入19800元,实现了脱贫。
六、诚信为本,保证收贷。
随着时间的过去,早期发放的扶贫贷款已到了收贷期限。有些贷款户,出于各种心理,不愿意按时还贷。但是,借贷合同大过山,借贷必须按时归还。俗话说:放贷容易,收贷难。每批到期的贷款,她首先逐一通知贷款户,要按时回收贷款,对哪些迟迟不还款的人,多次上门了解原因,并做说服工作。追收贷款时,利用一切时机,在路上、在家里也好,只要见到还贷户,她都不放过追收时机。在追收贷款时,时常会遇到一些令人难堪的事。九队有—个职工贷款2000元到期了,迟迟不愿意还款,赖超英多次找到他,把情况说明,他一次又一次说还款,可过了半年还是不还钱,赖超英只好找到他的担保人说明情况,要求担保人偿还。这位职工知道后,到处去找她,到处扬言要打要杀赖超英,当天下午还拿着水管准备到果园找她,在半路上被一个朋友知道后,想办法引走了他,才使事情没有发生。当晚赖超英知道这事,心里很是委屈,一夜都睡不着,思想斗争强烈,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为了工作,得到的是这种对待,真想放弃。但最终理智战胜感情。第二天亲自上门找这位职工,把还款的道理反复跟他说明,经过耐心的思想说服工作,终于使位职工认识了错误,做了还贷的承诺。在她的努力下,第一批贷款15.8万元,回收14.6万元,回收率92.4%;第二批11万元的贷款,回收8.7万元,回收率79%。现在她正排除一切困难,加大追收力度,想方设法追收第三批贷款,力争全部回收。
正是赖超英同志的辛勤努力工作,和平农场的扶贫工作开展得扎实而且富有成效,而赖超英本人也被职工誉为特困职工的“贴心人”
扶贫工作人员个人事迹精选篇2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按照矿扶贫帮困领导小组有关文件要求,我单位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扶贫帮困总体目标,不断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包扶措施,严格履行帮扶工作职责,积极推进包扶工作顺利进行,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促使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一个人员众多的单位来说,很多职工的生活都比较困难,有的家里有长期病号,有的家遭变故,生活困难……
这些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时刻牵动着我单位党、政、工的心。帮助他们吃饱穿暖,渡过难关,既是我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事关我单位职工稳定的大局。
因此,我单位把职工的生活当做我们的第一牵挂,对困难职工的工作生活等十分重视。
我单位职工突发重病,住进医院,我单位十分重视,积极向上级部分反映,矿及时给予了救济。
同时,我单位对生活困难的职工进行帮扶,并积极帮助困难职工申请救济金。我队党、政、工还曾多次前去探望因病住院的职工史忠显、刘建伟等,不仅送去了水果等慰问品,更送去了我全队职工的关心与爱护。
扶贫帮困工作是我单位义不容辞的职责,我单位一如既往地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努力使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我矿的快速发展做出我单位的最大贡献。
扶贫工作人员个人事迹精选篇3
__,男,藏族,1980年出生于江孜县江孜镇宗堆居委会,2007年获得地区人社局颁发的中级厨师资格证书,随后于2012年7月获得全国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并于2014年创办江孜县雪域阳光民族传统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江孜县唯一一所私营性质的职业技术学校,自担任校长工作以来,他凭着坚定的信念,全身心投入到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农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辛勤地耕耘,为全县农牧民技能培训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也使得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成绩斐然。
一、真心育人,以真情教化学生
作为一名职业教师,他坚持“相信每个学生能够成人成才,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就业愿望”的学校德育理念,在教学中推崇愉快教学和赏识教育,努力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自信;在工作中善于潜心反思和深入研究,结合职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德育实际情况,深化学校德育模式。他坚持学生的德育工作态度,始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深入学生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变化,走访困难学生,了解学生家庭和学生的真实情况,与县人社局、学生家庭、学生本人共商育人良策,做到工作时有的放矢,同时在学生中也树立起了较高的威信。从办校至今,共培育学生402名,实现就业226名,实现现金收入3500—5000元/月/人。
二、以身作则,以德行影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他不断提升自身师德修养,在自身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时刻用自己的品德言行来教育影响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坚决践行着学生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坚定个人利益服从学校的利益理想信念。被江孜县人社局授予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单位,2016年9月又被江孜县委、政府评定为江孜县农村乡土实用技能培训点。
三、大爱无疆,以爱心温暖社会
在创办职业技术学校三年以来,他努力克服自身资金局限,满怀一颗爱心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在为全县1000多名农牧民贫困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按时支付员工工资达28.8万元,送上各类节日慰问福利折合资金达7万余元。特别是2016年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为确保参加就业脱贫的学员能及时兑现现金收入,他创新培训方式,帮助贫困学员边学习边实习边实现收入,截至目前,已有229名贫困户学员以此方式实现平均月收入3000—4000元。同时,从办校至今,他以个人之力通过支付现金、解决大学生学费(生活费)、送粮送药、修建住房等方式先后资助全县低保户共计42户,折合资金共计12万元。其本人辛勤的付出先后获得江孜县委、政府颁发的各类捐资助款的嘉奖。
成绩已然属于过去,现在的格桑罗布校长正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带领全校教职员工投入到全县脱贫攻坚的战役之中。
扶贫工作人员个人事迹精选篇4
为大力弘扬张桂梅同志的崇高精神,营造对标先进比实干、争创一流比贡献的浓厚氛围,近日,丽江市开展“六个一”活动,引导激励党员干部向张桂梅同志学习,坚守初心使命,为丽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组织开展一次专题集中学习活动。各级党组织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座谈交流、听取报告、专题培训、主题党日、党员活动日、组织生活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一次学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集中学习活动,深入学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通过对标学、深入学,讲感想、谈体会、话心得,教育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找准差距,自觉对标,不忘初心、埋头苦干,立足岗位、勇担使命,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对标一流、争先进位,真正把感动变为心动,把心动变为行动,把行动变为带动。
组织开展一次“开学第一课”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围绕学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认真组织开展一次“开学第一课”活动。召开新学期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以“我向张桂梅同志学什么、怎么做”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并将“学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列为本学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举办新学期第一次主题班会,将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以及华坪女高精神播种到学生的心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组织开展一次“党课开讲啦”活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学习身边榜样”,把学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列入党课内容,组织开展一次“党课开讲啦”活动。进一步深入挖掘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特邀张桂梅同志现身讲述感人故事传说和感人事迹,制作反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专题片,层层推荐报送省委组织部和中央组织部,进一步深化学习成效、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推动在全省乃至全国各级党组织中掀起学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热潮。
组织开展一次帮扶慰问活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结合推进脱贫攻坚百日提升巩固行动,带着任务、带着问题深入“挂包帮、转走访”挂钩联系点开展一次遍访走访帮扶慰问活动,实地了解各项帮扶措施的落实,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倡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一次自愿向张桂梅助学会捐款活动,帮助华坪县女高解决实际困难。
组织开展一次“抓党建促创文”主题月活动。以全力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大力弘扬“张桂梅精神”,在全市各级基层党组织中深入开展一次“抓党建促创文”主题月活动,各级各部门以系统行业领域为单位组建创文“党员攻坚队”“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深化共创共建共治,助力文明城市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好网格阵地,深入社区、走进街头,紧盯创文测评指标短板弱项,广泛开展疫情防控、文明交通、扶老助残、环境整治、秩序维护、文明餐饮、文明宣传等文明创建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带动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格局,凝聚创建文明城市的强大力量。
组织开展一次深度宣传活动。组织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宣讲报告团,持续在全省、全市范围内开展宣讲报告,深入广泛传播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邀请组织中央、省、市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分批次开展集中采访报道活动,并开设专栏进一步深入宣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加大中央和省级媒体平台推送宣传力度,推出一批关注度高、阅读量高、点赞数高的重点稿件。深入挖掘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梳理完善张桂梅的100个典型故事传说,制作推出一部党员教育视频片和一部vr网上展馆。精心策划组织,创作推出文学、歌曲、广播剧、舞蹈、曲艺、美术、摄影、电影等一批以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张桂梅精神为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持续扩大宣传面、提升影响力,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掀起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热潮。
扶贫工作人员个人事迹精选篇5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张桂梅,但对于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来说,张桂梅却是改变她们命运的人。2008年,张桂梅创办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免费接收贫困家庭的女孩。十多年的坚守,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所学校走出、走进大学,也走向她们更广阔的人生。
张桂梅的坚守,源于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仰,源于对教育扶贫的信念。华坪女子高中的办学成绩,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贫困地区孩子缺的不是天赋,不是智慧,而是缺少优质教育资源,缺少像张桂梅这样呕心沥血付出的优秀教师。当他们遇到像张桂梅这样的燃灯者,兴趣被点燃、潜力被释放,也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而且,发展乡村教育,帮助贫困地区孩子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还具有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积极意义。
所以,弥补乡村教育短板,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了国家共识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方向。不可否认的是,受限于客观条件,乡村教育仍面临人才下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据统计,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教师中,研究生的比例是9.8%,而oecd国家达到45.5%。
打造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需要教师自身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也需要给乡村教师一份坚实的制度和物质保障。只有让乡村教师的腰杆更直、钱包更鼓,切实为在最边远、最贫困、最艰苦地区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解决收入、住房、医疗保障、职业发展等问题,让他们可以为乡村孩子付出的同时更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乡村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此前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乡村教师职业发展、职业供给、地位待遇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瞄准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痛点,也反映了广大乡村教师的心声。希望各级政府落实政策要求,保障教育投入,善待乡村教师,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